第970章 番外汉地十八州(3 / 4)
也定下了章武十一年、十二年的大致基调,总的来说,朝廷会继续休养生息,整顿内政。
人事方面,先是对平定三韩和邪马台的有功将领,都进一步加封,赏罚分明。
骠骑将军赵云以击溃扶余军队、击杀扶余王尉仇台之功,加封一个县,成为了在辽东总计获封七个县的公爵。
太史慈和甘宁分别为征东、征南将军,封邑数也增加到了两个万户县的程度。
李素被发还当初青兖移民之乱时夺走的那个县。
行政区划方面,刘备倒是没有直接下诏专断,还是请了朝臣会商后才正式决定的。
最后的结果,是把大汉从之前的青冀幽并、兖豫徐扬、雍凉荆益、滇交司隶,十五个州部的基础上。再加上辽州、平州和西州,趁着这次区划调整,直接加到了十八州。
多出来的三个州,其中西州是原本固有的领土,就是凉州光复后,渐渐被朝廷重新控制起来的原西域都护府辖区。
这些年朝廷虽然没有在西北用兵,而是以强化贸易往来、增加贸易商路关键节点的屯田垦荒移民等手段治理。这些治理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细节,却也润物无声,结合马超在西北的威名,着实让大汉对当地的控制渐渐加强。
所以这次,李素也建议趁着吞并三韩和扶桑,把西域也从羁縻状态,变为法理上的直接统治。
不管以后怎么样,先把名字改过来,从都护府变成州,将来“自古以来”的行政正统性也可以进一步加强。
而且做出这个决策之前,相关的文治伏笔也做得差不多了,比如蔡邕死前修的《史记索隐》里面,对西域戎狄的血统源流考证也补足了一些新的史料,在当地也已经宣扬教育了多年,
当地的贵族豪酋也跟当年被顾雍拉去教育读书的滇州南蛮一样,潜移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了汉人的史观。有了思想基础后,变都护府为州,也顺理成章。
除了西州之外,辽州、平州自然是东北和三韩等地了。
刘备和部分朝臣,原本没打算在东北一下子增设两个州,
或者是觉得就算要增设两个,也得等扶桑真的全境被大汉吞并后再说,目前扶桑才实际控制了一个筑紫岛(九州岛),步子有点迈大了。
但李素私下里反复跟刘备解释,建议他不要完全按照实际的地理屏障来划分行政区划疆界,以防新控制的偏远地区形成割据趋势,所以应该从幽州分出一些郡到新的州,跟新占领区合并起来,这样新州的向心力才会更强。
这一手,原本是千年之后、后世蒙元对汉地分而治之时才用的手腕。但李素不管是谁想出来的,至少他觉得政策有好处,能强化向心力,那就是好的,可以借鉴。
他建议把辽东四郡从幽州划分出来,就以辽西走廊为界,辽东加上东北新开拓的地区、以及浿水以北的乐浪郡,为新的辽州。
所以辽州等于是后世的东北辽吉二省、加上朝鲜,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州。
而南面沿用公孙度历史上命名的“平州”,则成了南韩加上后世的曰本。
如此既可以防止朝鲜半岛依托长白山、鸭绿江这些险要而产生离心,在划分的时候就直接在半岛中部断开,把半岛北部划入东北。
南方的南韩地区无险可守,也就不会产生野心。
同时,南韩跟九州岛划为一体,也可以进一步束缚住海岛地区的离心倾向,让后世移民在民族认同方面不再完全自认为是岛民,而要保留一定的大陆民族认同心态。
刘备觉得这个划分非常精妙,利于新征服地区的稳定,最终还是全盘接受了李素的划界。
同时,因为划分了新的州郡,加上对三韩的武力征服告一段落、李素这个“总督”也去职了,所以继续在三韩驻留来源于数州的军事力量,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还会有不必要的浪费,也不便于统一指挥。
所以,在三韩的青州军和扬州军,肯定要回来一支。毕竟李素在的时候,太史慈和甘宁都得听他的统一调度,李素走后,这俩人级别平级,肯定不能都留下。
最后的决策,是太史慈率军全部撤回青州,只保留甘宁在筑紫岛,维持地方、肃清残余叛乱。留在海外的,一共有两万人的民夫水手,和两万人的作战部队。
所有民夫和士兵都可以就地分田、当年就转入屯垦,并且朝廷给他们发当地的蛮夷女人,每个人都有,以安抚其暂时留下所受的损失
完成这一切后,刘备又择机宣布给丞相一年的假期以为太傅守孝——这跟去职丁忧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职务、待遇都统统保留,连“停薪留职”都不算,是带薪的。休假期间他还是丞相。 ↑返回顶部↑
人事方面,先是对平定三韩和邪马台的有功将领,都进一步加封,赏罚分明。
骠骑将军赵云以击溃扶余军队、击杀扶余王尉仇台之功,加封一个县,成为了在辽东总计获封七个县的公爵。
太史慈和甘宁分别为征东、征南将军,封邑数也增加到了两个万户县的程度。
李素被发还当初青兖移民之乱时夺走的那个县。
行政区划方面,刘备倒是没有直接下诏专断,还是请了朝臣会商后才正式决定的。
最后的结果,是把大汉从之前的青冀幽并、兖豫徐扬、雍凉荆益、滇交司隶,十五个州部的基础上。再加上辽州、平州和西州,趁着这次区划调整,直接加到了十八州。
多出来的三个州,其中西州是原本固有的领土,就是凉州光复后,渐渐被朝廷重新控制起来的原西域都护府辖区。
这些年朝廷虽然没有在西北用兵,而是以强化贸易往来、增加贸易商路关键节点的屯田垦荒移民等手段治理。这些治理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细节,却也润物无声,结合马超在西北的威名,着实让大汉对当地的控制渐渐加强。
所以这次,李素也建议趁着吞并三韩和扶桑,把西域也从羁縻状态,变为法理上的直接统治。
不管以后怎么样,先把名字改过来,从都护府变成州,将来“自古以来”的行政正统性也可以进一步加强。
而且做出这个决策之前,相关的文治伏笔也做得差不多了,比如蔡邕死前修的《史记索隐》里面,对西域戎狄的血统源流考证也补足了一些新的史料,在当地也已经宣扬教育了多年,
当地的贵族豪酋也跟当年被顾雍拉去教育读书的滇州南蛮一样,潜移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了汉人的史观。有了思想基础后,变都护府为州,也顺理成章。
除了西州之外,辽州、平州自然是东北和三韩等地了。
刘备和部分朝臣,原本没打算在东北一下子增设两个州,
或者是觉得就算要增设两个,也得等扶桑真的全境被大汉吞并后再说,目前扶桑才实际控制了一个筑紫岛(九州岛),步子有点迈大了。
但李素私下里反复跟刘备解释,建议他不要完全按照实际的地理屏障来划分行政区划疆界,以防新控制的偏远地区形成割据趋势,所以应该从幽州分出一些郡到新的州,跟新占领区合并起来,这样新州的向心力才会更强。
这一手,原本是千年之后、后世蒙元对汉地分而治之时才用的手腕。但李素不管是谁想出来的,至少他觉得政策有好处,能强化向心力,那就是好的,可以借鉴。
他建议把辽东四郡从幽州划分出来,就以辽西走廊为界,辽东加上东北新开拓的地区、以及浿水以北的乐浪郡,为新的辽州。
所以辽州等于是后世的东北辽吉二省、加上朝鲜,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州。
而南面沿用公孙度历史上命名的“平州”,则成了南韩加上后世的曰本。
如此既可以防止朝鲜半岛依托长白山、鸭绿江这些险要而产生离心,在划分的时候就直接在半岛中部断开,把半岛北部划入东北。
南方的南韩地区无险可守,也就不会产生野心。
同时,南韩跟九州岛划为一体,也可以进一步束缚住海岛地区的离心倾向,让后世移民在民族认同方面不再完全自认为是岛民,而要保留一定的大陆民族认同心态。
刘备觉得这个划分非常精妙,利于新征服地区的稳定,最终还是全盘接受了李素的划界。
同时,因为划分了新的州郡,加上对三韩的武力征服告一段落、李素这个“总督”也去职了,所以继续在三韩驻留来源于数州的军事力量,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还会有不必要的浪费,也不便于统一指挥。
所以,在三韩的青州军和扬州军,肯定要回来一支。毕竟李素在的时候,太史慈和甘宁都得听他的统一调度,李素走后,这俩人级别平级,肯定不能都留下。
最后的决策,是太史慈率军全部撤回青州,只保留甘宁在筑紫岛,维持地方、肃清残余叛乱。留在海外的,一共有两万人的民夫水手,和两万人的作战部队。
所有民夫和士兵都可以就地分田、当年就转入屯垦,并且朝廷给他们发当地的蛮夷女人,每个人都有,以安抚其暂时留下所受的损失
完成这一切后,刘备又择机宣布给丞相一年的假期以为太傅守孝——这跟去职丁忧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职务、待遇都统统保留,连“停薪留职”都不算,是带薪的。休假期间他还是丞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