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番外汉地十八州(2 / 4)
大家先聊了一会儿这两年的内政大局、三韩和邪马台的现状、征伐的靡费。
一切情况看起来都不错,朝廷的财政这些年也确实在一直好转,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路,也是对的。
如前所述,朝廷的战争国债是发行到章武八年(203)为止的,巅峰期在章武五年、六年,后续逐年递减过渡。
如今已是206年,也就是章武十一年。朝廷已经停发并且转入全力还债阶段的第三年了。
之前算过,不搞扩大工商业和折抵免税权那些骚操作的话,全力还债也得十几年,搞了那些操作后,债务总额减计到三百五十亿以内,七八年可以还清,也就是到章武十五年左右(211)。
如今还到第三年,还欠二百多亿接近三百亿。主要是去年对付三韩又花了点,所以那两年里只还了六七十亿,低于平均水平。
刘备这些年享乐也享够了,也开始注意节约开支,没必要的浪费能砍就砍一点,也愈发意识到了无为而治的好处。
所以李素再来劝他扩大对三韩和邪马台的移民、建设投入,彻底肃清当地蛮夷的统治,刘备便有些舍不得浪费民力。
刘备指示道:“贤弟为何如此执迷于蛮荒之地,之前朝中已经有谏臣在劝朕提防海外出现割据,朕是相信贤弟为人的,也没当回事。不过劳民伤财的事儿,能缓缓就缓缓吧。
邪马台那种地方,乃至其他连国家都没有的扶桑蛮夷,羁縻之即可。若是有利可图,让他们来互通贸易便是。”
李素便把他的考虑,重新陈述了一遍,说他是考虑到海外的物种交换,可能有重大裨益,如果不派大军,只是以小规模的探险队去征服,便不会劳民伤财。
刘备这才有些回心转意,但还是提醒道:“贤弟这两年不在朝,中枢政务决于文若、孝直、子敬,其中孝直子敬虽还未升为三公,却也渐掌尚书台、侍中实权。
如今太傅新故,朕若是夺情让贤弟回朝,天下人不会说什么,但若是只为蛮夷事务,多少不妥。这样吧,贤弟身为丞相,肯定是要始终担责的,所以为太傅守孝期间,也不必去职,依然只算休假,如何?
过个一年半载,其他再说。朝廷这几年清偿旧债的好处,朕也看到了,就再安稳一两年吧,别的也不用急。你总督数州事务的差事,确实该卸了,到时候再另外给头衔,算是督师在外。”
李素觉得刘备说得也确实有道理,他只需要刘备支持他开拓扶桑,至于是不是今年,确实不重要,可以拖延。
李素最后又补充了一条建议,那就是希望给大汉设置新的行政区划。以及等他彻底平定扶桑后,由诸葛亮从之前的督青徐事务,转为去三韩和扶桑,担任那些新征服区的第一任封疆大吏。
刘备好奇为什么非要选诸葛亮,李素给的理由也很充分:诸葛亮博学多才,最能继承他的衣钵,学问方面不限于文史经学,更懂算学物理,能实际致用。让诸葛亮做那儿的地方官,或许能发掘出更多新征服区和中原的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可能性。
实际上么,李素就是让诸葛亮继续找金银山、发现当地有价值的农作物。这些活儿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常识,行政主官懂行的话,指挥起工匠和勘测人才做事时,也能事半功倍。
刘备觉得这个也有道理,诸葛亮今年二十六了,之前一直当京官,二十四才外放地方,才当了两年州级地方官。
要是直接再拉回朝廷中枢,也不利于诸葛亮的成长,毕竟之前鲁肃顾雍法正他们,当地方官都是动辄三年一任,干过至少两任。
那就让诸葛亮在青徐干三年,到日韩再干三年,到时候对中原成熟地区的地方行政统治、以及蛮夷新征服之地的夷务归化,都有所心得,再回来当京官。
诸葛亮之前,有如此阅历的地方官,也就只有李素本人,以及顾雍了。
顾雍在滇南建宁郡干过多年,后来还当滇州布政使,早期一直在跟南蛮打交道,后来才来富庶的扬州。
相比之下,连鲁肃这方面的履历都不是很全,鲁肃虽然管过交州,可交州当时已经相对滇州归化一些了,没那么多蛮夷事务。
再往下的法正,这辈子也没接触过复杂的地方政务,当地方官都是在富庶地区当的,对民间疾苦了解就又下一个台阶了。
法正或许可以当一个一流的谋士,却不能主政全局,或许他这辈子仕途的顶点,也就是个类似于监察系统一把手的程度了,比如执掌御史台。
宰相必起于州部,李素为大汉建立下的这个潜规则,既然是有益的,那就坚持下去。
刘备便顺着李素对诸葛亮的规划,又趁机深入聊了一些人事安排,把下一阶段大汉的发展方向大致敲定一下。
……
二月底的这次觐见后不久,朝廷就发下一系列旨意,对行政和人事进行了相应的微调。 ↑返回顶部↑
一切情况看起来都不错,朝廷的财政这些年也确实在一直好转,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路,也是对的。
如前所述,朝廷的战争国债是发行到章武八年(203)为止的,巅峰期在章武五年、六年,后续逐年递减过渡。
如今已是206年,也就是章武十一年。朝廷已经停发并且转入全力还债阶段的第三年了。
之前算过,不搞扩大工商业和折抵免税权那些骚操作的话,全力还债也得十几年,搞了那些操作后,债务总额减计到三百五十亿以内,七八年可以还清,也就是到章武十五年左右(211)。
如今还到第三年,还欠二百多亿接近三百亿。主要是去年对付三韩又花了点,所以那两年里只还了六七十亿,低于平均水平。
刘备这些年享乐也享够了,也开始注意节约开支,没必要的浪费能砍就砍一点,也愈发意识到了无为而治的好处。
所以李素再来劝他扩大对三韩和邪马台的移民、建设投入,彻底肃清当地蛮夷的统治,刘备便有些舍不得浪费民力。
刘备指示道:“贤弟为何如此执迷于蛮荒之地,之前朝中已经有谏臣在劝朕提防海外出现割据,朕是相信贤弟为人的,也没当回事。不过劳民伤财的事儿,能缓缓就缓缓吧。
邪马台那种地方,乃至其他连国家都没有的扶桑蛮夷,羁縻之即可。若是有利可图,让他们来互通贸易便是。”
李素便把他的考虑,重新陈述了一遍,说他是考虑到海外的物种交换,可能有重大裨益,如果不派大军,只是以小规模的探险队去征服,便不会劳民伤财。
刘备这才有些回心转意,但还是提醒道:“贤弟这两年不在朝,中枢政务决于文若、孝直、子敬,其中孝直子敬虽还未升为三公,却也渐掌尚书台、侍中实权。
如今太傅新故,朕若是夺情让贤弟回朝,天下人不会说什么,但若是只为蛮夷事务,多少不妥。这样吧,贤弟身为丞相,肯定是要始终担责的,所以为太傅守孝期间,也不必去职,依然只算休假,如何?
过个一年半载,其他再说。朝廷这几年清偿旧债的好处,朕也看到了,就再安稳一两年吧,别的也不用急。你总督数州事务的差事,确实该卸了,到时候再另外给头衔,算是督师在外。”
李素觉得刘备说得也确实有道理,他只需要刘备支持他开拓扶桑,至于是不是今年,确实不重要,可以拖延。
李素最后又补充了一条建议,那就是希望给大汉设置新的行政区划。以及等他彻底平定扶桑后,由诸葛亮从之前的督青徐事务,转为去三韩和扶桑,担任那些新征服区的第一任封疆大吏。
刘备好奇为什么非要选诸葛亮,李素给的理由也很充分:诸葛亮博学多才,最能继承他的衣钵,学问方面不限于文史经学,更懂算学物理,能实际致用。让诸葛亮做那儿的地方官,或许能发掘出更多新征服区和中原的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可能性。
实际上么,李素就是让诸葛亮继续找金银山、发现当地有价值的农作物。这些活儿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常识,行政主官懂行的话,指挥起工匠和勘测人才做事时,也能事半功倍。
刘备觉得这个也有道理,诸葛亮今年二十六了,之前一直当京官,二十四才外放地方,才当了两年州级地方官。
要是直接再拉回朝廷中枢,也不利于诸葛亮的成长,毕竟之前鲁肃顾雍法正他们,当地方官都是动辄三年一任,干过至少两任。
那就让诸葛亮在青徐干三年,到日韩再干三年,到时候对中原成熟地区的地方行政统治、以及蛮夷新征服之地的夷务归化,都有所心得,再回来当京官。
诸葛亮之前,有如此阅历的地方官,也就只有李素本人,以及顾雍了。
顾雍在滇南建宁郡干过多年,后来还当滇州布政使,早期一直在跟南蛮打交道,后来才来富庶的扬州。
相比之下,连鲁肃这方面的履历都不是很全,鲁肃虽然管过交州,可交州当时已经相对滇州归化一些了,没那么多蛮夷事务。
再往下的法正,这辈子也没接触过复杂的地方政务,当地方官都是在富庶地区当的,对民间疾苦了解就又下一个台阶了。
法正或许可以当一个一流的谋士,却不能主政全局,或许他这辈子仕途的顶点,也就是个类似于监察系统一把手的程度了,比如执掌御史台。
宰相必起于州部,李素为大汉建立下的这个潜规则,既然是有益的,那就坚持下去。
刘备便顺着李素对诸葛亮的规划,又趁机深入聊了一些人事安排,把下一阶段大汉的发展方向大致敲定一下。
……
二月底的这次觐见后不久,朝廷就发下一系列旨意,对行政和人事进行了相应的微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