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2 / 4)
汪兴华很不好意思,幸亏都不是外人。他接话道,“这是孩子的姨母给孩子的,是心意!咱不能拦着。”
郑青桔哼了一声,转身扶着丫头的手去了厨房。家里人对她的心意,她自然知道。不过都是家人,有什么说什么。喜鹊跟着郑青桔也好几年了,见主子拉着脸,她小声道,“二小姐也是疼咱们小少爷。”
郑青桔翻了个白眼,难道这个她还能不知道。也不言语,直接去厨房剥了两头蒜,捣成泥,用蜂蜜活了。交代喜鹊,“把这个送过去。”
喜鹊不敢说话,直接端着碗去了郑青鸾院里。
钱氏接过碗,一拍大腿,“如今日子好过了,倒把这茬给忘了。”郑家人一闻味道,就恍然大悟。三郎对萧云峰解释,“鸾儿这丫头,打小就这毛病。一旦受凉,别的药不管多好,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好不了。可这个偏方一用,睡一觉就没事了。她这几年少在家,也没见病过,可不把这个给忘了,得亏大姐记得。要不然病上十天半月的,可不耽搁考试吗”
萧云峰了然的点头,暗暗记在心上。心想,难怪鸾儿总把大姨子放在心上,这大姨子待鸾儿也是十分的用心啊!
第二天,郑青鸾还真就浑身都轻松了。自己给自己把了脉,一切都好。不过想起大蒜加蜂蜜的味道,呵呵!还真是够销魂的。
萧云峰在郑家没有多呆,他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
郑青鸾也正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将收集来的考题文章,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交给三郎五郎参详。等到了九月中旬,汪兴华陪着三郎五郎回了老家省府参加秋闱。考试必须在户籍所在地。郑青鸾只是一个特例,可以留在京城。当然了,回老家考试,对三郎五郎还是很有利的。这就跟高考移民是一个道理。
对于三郎五郎,郑老三和钱氏自然是担心的。但说到底,两人都是男子,哪怕这一次没考好,大不了下次再考就是。反正两人的年纪不大,多念几年书,心性才能更沉稳。但对于郑青鸾来说,过年后,她就十五了。她的机会实在不多。虽然知道即便考不好,皇上也会给恩典。但那到底面子上不好看。所以,他们还是把重心放在郑青鸾身上。钱氏亲自下厨,一天五顿饭的投喂。张老三好歹是亲自下过场的,也中了进士。学问还是很扎实的。又有临考的经验,所以,充当起先生的角色,在一旁监督教导。萧云峰见郑青鸾辛苦,几次都想开口求情。说实话,真没必要这么拼命。他已经和皇上说好了。但见这一家人都如此执拗,到底没有开口。他们有他们的傲气,觉得门第般配不上萧家,就想让自家的姑娘在其他方面出头,堵住众人的嘴巴。可他们怎么就不想想,如今的郑青鸾,早已不是初到京城的郑青鸾,她在军事上的天赋,简直是惊才绝艳。她是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的人。谁也不敢小瞧。
郑青鸾是个态度认真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所以,她也会倾尽全力。
萧云峰只能默默的转身,安排后勤去了。怎么安排才能不让这丫头在九月末十月初的天气里觉得丝毫寒冷,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他的动作不小,也没刻意避着人,上面这些人,想知道的都能知道。但却没人站出来说一句反对的话。甚至还会不动声色的提供一些便利。大家都不是傻子,犯不上为这个得罪萧家。况且皇上肯定不会为难郑青鸾,考试也就是走个过场,叫这个真干嘛。不是有病吗。
就连泰安帝听了下面的禀报,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知道了。其他人还能怎么着!
泰安帝对萧云峰这种不避人的做法还是满意的。他就是喜欢这种凡事摊开来说的人,最见不得的就是那些自以为身在暗处,偷偷摸摸玩花样的家伙。显然,他的儿子们还都是这样的货色。想想这些事,都觉得糟心。
☆、第206章 不安好心的考题
第二百零五章没安好心的题目
说句实在话,郑青鸾直到进入考舍,心里都没什么底。科举越往上越艰难,都希望能鲤鱼跃龙门,可龙门哪里是那么好跃的。如今她可不敢奢望什么一鸣惊人的成绩,只要能按照之前总结的套路,不落榜就成了。可不敢小看天下英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是谦虚低调点好。
看到考题,郑青鸾一愣。好想仰天大笑三声怎么办!
她还以为要考好几篇制艺八股,没想到九道题里只有一道,要不要这么惊喜。再加上最后一道诗词,其余竟然全是杂学。这样的考题,不知道这次要坑死多少人。但很显然,这些杂学对于郑青鸾来说,不要太简单!
比如: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问问塔尖几盏灯
这根本就是一道高中课本的等比数列嘛!后项与前项的比是2,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a1(1-q^n)/(1-q),sn=381,n=7,q=2,解出a1=3.剩下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第7层3盏、第6层6盏、第5层12盏、第4层24盏、第3层48盏、第2层96盏、第1层192盏。
这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题,口算都能出结果。因为公式都是现成的,套用即可。不过郑青鸾还是先把结果工整的写了出来,才写自己的计算过程,在这个过程上,必须有推倒公式的步骤,而且不能用英文字母,只能用甲乙丙丁等来替代。以前做题都讲究化繁为简,如今要让别人看得懂,郑青鸾不得不化简为繁,怎一个酸爽了得。当然了,跟其他蹲在角落里一点一点推算的人比起来,她这点难受就有点欠揍的意思了。
轻松的答完这一题,郑青鸾继续往下看。
“有个学生资性好,一部《孟子》三日了,每日添增一倍多,问君每日读多少。”
坑爹的!这道题本身并不难,跟上道题其实是一个类型的。n=3,q=2.真正让人抓狂的是,一部《孟子》究竟多少字。知道数列之和sn,才能求a1.试问谁背诵课文之前,数过它的具体字数。除了绝句律诗,谁记得每篇文章的字数。这不是坑死人的节奏吗郑青鸾只记得好像有三万四千多字,更具体的数字,她也不记得!呵呵,不过,有这个范围在,结果还必须是整数,那么推倒起来也不难,反复算了好半天,才把字数定在了34685。这个数字,应该不会出错。然后带入公式计算,求出第一日读书4955,第二日读书9910.第三日读书19820.
如果第一道题,还有人心存侥幸,觉得不推倒公式,只用试数法,从a=1试起,只要三次,就能出正确答案的话。那么第二道题,就足矣把这些人给坑死了。
这是哪个王八蛋出的题!郑青鸾恨不能乐出声来!她太喜欢了有木有。
第三道题,让郑青鸾觉得很有趣。它说的是,有个富商,有一件纯金传家宝,因做生意需要的资金不足,他就将宝物当了活当,说好的是三个月赎回。当铺检查了金器,并称量了重量为五斤一两,按金价兑换银两给了富商。三个月后,富商如期来赎回宝物,可见到自家的传家宝检验时,发现不对劲,尽管外观一样,但手感不同。富商认为当铺偷梁换柱,将自家的宝贝偷换掉了。当铺也认为富商奸诈,想讹人。于是富商和当铺闹上了公堂,如果让你来断案,该怎么判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都能发散。比如从律法角度,讲一讲证据的重要性。郑青鸾也从这个角度剖析,总结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又回归原题,从物理的角度,说明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判决案件寻找可靠证据。
答完这道题,郑青鸾长出了一口气。科举考试与现代的考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题目很有发散性。不同的人,所看到的问题不同。思想深度也不同。这些都反应在卷面上,成为选才的依据。 ↑返回顶部↑
郑青桔哼了一声,转身扶着丫头的手去了厨房。家里人对她的心意,她自然知道。不过都是家人,有什么说什么。喜鹊跟着郑青桔也好几年了,见主子拉着脸,她小声道,“二小姐也是疼咱们小少爷。”
郑青桔翻了个白眼,难道这个她还能不知道。也不言语,直接去厨房剥了两头蒜,捣成泥,用蜂蜜活了。交代喜鹊,“把这个送过去。”
喜鹊不敢说话,直接端着碗去了郑青鸾院里。
钱氏接过碗,一拍大腿,“如今日子好过了,倒把这茬给忘了。”郑家人一闻味道,就恍然大悟。三郎对萧云峰解释,“鸾儿这丫头,打小就这毛病。一旦受凉,别的药不管多好,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好不了。可这个偏方一用,睡一觉就没事了。她这几年少在家,也没见病过,可不把这个给忘了,得亏大姐记得。要不然病上十天半月的,可不耽搁考试吗”
萧云峰了然的点头,暗暗记在心上。心想,难怪鸾儿总把大姨子放在心上,这大姨子待鸾儿也是十分的用心啊!
第二天,郑青鸾还真就浑身都轻松了。自己给自己把了脉,一切都好。不过想起大蒜加蜂蜜的味道,呵呵!还真是够销魂的。
萧云峰在郑家没有多呆,他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
郑青鸾也正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将收集来的考题文章,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交给三郎五郎参详。等到了九月中旬,汪兴华陪着三郎五郎回了老家省府参加秋闱。考试必须在户籍所在地。郑青鸾只是一个特例,可以留在京城。当然了,回老家考试,对三郎五郎还是很有利的。这就跟高考移民是一个道理。
对于三郎五郎,郑老三和钱氏自然是担心的。但说到底,两人都是男子,哪怕这一次没考好,大不了下次再考就是。反正两人的年纪不大,多念几年书,心性才能更沉稳。但对于郑青鸾来说,过年后,她就十五了。她的机会实在不多。虽然知道即便考不好,皇上也会给恩典。但那到底面子上不好看。所以,他们还是把重心放在郑青鸾身上。钱氏亲自下厨,一天五顿饭的投喂。张老三好歹是亲自下过场的,也中了进士。学问还是很扎实的。又有临考的经验,所以,充当起先生的角色,在一旁监督教导。萧云峰见郑青鸾辛苦,几次都想开口求情。说实话,真没必要这么拼命。他已经和皇上说好了。但见这一家人都如此执拗,到底没有开口。他们有他们的傲气,觉得门第般配不上萧家,就想让自家的姑娘在其他方面出头,堵住众人的嘴巴。可他们怎么就不想想,如今的郑青鸾,早已不是初到京城的郑青鸾,她在军事上的天赋,简直是惊才绝艳。她是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的人。谁也不敢小瞧。
郑青鸾是个态度认真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所以,她也会倾尽全力。
萧云峰只能默默的转身,安排后勤去了。怎么安排才能不让这丫头在九月末十月初的天气里觉得丝毫寒冷,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他的动作不小,也没刻意避着人,上面这些人,想知道的都能知道。但却没人站出来说一句反对的话。甚至还会不动声色的提供一些便利。大家都不是傻子,犯不上为这个得罪萧家。况且皇上肯定不会为难郑青鸾,考试也就是走个过场,叫这个真干嘛。不是有病吗。
就连泰安帝听了下面的禀报,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知道了。其他人还能怎么着!
泰安帝对萧云峰这种不避人的做法还是满意的。他就是喜欢这种凡事摊开来说的人,最见不得的就是那些自以为身在暗处,偷偷摸摸玩花样的家伙。显然,他的儿子们还都是这样的货色。想想这些事,都觉得糟心。
☆、第206章 不安好心的考题
第二百零五章没安好心的题目
说句实在话,郑青鸾直到进入考舍,心里都没什么底。科举越往上越艰难,都希望能鲤鱼跃龙门,可龙门哪里是那么好跃的。如今她可不敢奢望什么一鸣惊人的成绩,只要能按照之前总结的套路,不落榜就成了。可不敢小看天下英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是谦虚低调点好。
看到考题,郑青鸾一愣。好想仰天大笑三声怎么办!
她还以为要考好几篇制艺八股,没想到九道题里只有一道,要不要这么惊喜。再加上最后一道诗词,其余竟然全是杂学。这样的考题,不知道这次要坑死多少人。但很显然,这些杂学对于郑青鸾来说,不要太简单!
比如: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问问塔尖几盏灯
这根本就是一道高中课本的等比数列嘛!后项与前项的比是2,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a1(1-q^n)/(1-q),sn=381,n=7,q=2,解出a1=3.剩下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第7层3盏、第6层6盏、第5层12盏、第4层24盏、第3层48盏、第2层96盏、第1层192盏。
这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题,口算都能出结果。因为公式都是现成的,套用即可。不过郑青鸾还是先把结果工整的写了出来,才写自己的计算过程,在这个过程上,必须有推倒公式的步骤,而且不能用英文字母,只能用甲乙丙丁等来替代。以前做题都讲究化繁为简,如今要让别人看得懂,郑青鸾不得不化简为繁,怎一个酸爽了得。当然了,跟其他蹲在角落里一点一点推算的人比起来,她这点难受就有点欠揍的意思了。
轻松的答完这一题,郑青鸾继续往下看。
“有个学生资性好,一部《孟子》三日了,每日添增一倍多,问君每日读多少。”
坑爹的!这道题本身并不难,跟上道题其实是一个类型的。n=3,q=2.真正让人抓狂的是,一部《孟子》究竟多少字。知道数列之和sn,才能求a1.试问谁背诵课文之前,数过它的具体字数。除了绝句律诗,谁记得每篇文章的字数。这不是坑死人的节奏吗郑青鸾只记得好像有三万四千多字,更具体的数字,她也不记得!呵呵,不过,有这个范围在,结果还必须是整数,那么推倒起来也不难,反复算了好半天,才把字数定在了34685。这个数字,应该不会出错。然后带入公式计算,求出第一日读书4955,第二日读书9910.第三日读书19820.
如果第一道题,还有人心存侥幸,觉得不推倒公式,只用试数法,从a=1试起,只要三次,就能出正确答案的话。那么第二道题,就足矣把这些人给坑死了。
这是哪个王八蛋出的题!郑青鸾恨不能乐出声来!她太喜欢了有木有。
第三道题,让郑青鸾觉得很有趣。它说的是,有个富商,有一件纯金传家宝,因做生意需要的资金不足,他就将宝物当了活当,说好的是三个月赎回。当铺检查了金器,并称量了重量为五斤一两,按金价兑换银两给了富商。三个月后,富商如期来赎回宝物,可见到自家的传家宝检验时,发现不对劲,尽管外观一样,但手感不同。富商认为当铺偷梁换柱,将自家的宝贝偷换掉了。当铺也认为富商奸诈,想讹人。于是富商和当铺闹上了公堂,如果让你来断案,该怎么判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都能发散。比如从律法角度,讲一讲证据的重要性。郑青鸾也从这个角度剖析,总结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又回归原题,从物理的角度,说明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判决案件寻找可靠证据。
答完这道题,郑青鸾长出了一口气。科举考试与现代的考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题目很有发散性。不同的人,所看到的问题不同。思想深度也不同。这些都反应在卷面上,成为选才的依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