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干部不可不正心修身(2 / 4)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回顾我国的发展历史,凡是重视并率先垂范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就顺利;凡是忽视和弱化率先垂范的时候,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拆解“领导”二字,就是带领、引导的意思。不管哪项工作,自上而下地进行,就能够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效应,见效快、效果好。中央政治局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特别强调从领导干部做起,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这种走在前、做在先的态度,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学习。
领导干部担负着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的领导职务,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决定了他必须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其政德水平的高低,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内在判断,必然直接影响其决策的对错、施政质量和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因此,作为一个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好干部,除了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外,良好的道德品质更是首先要具备的条件。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好坏,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如果领导干部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仅会得到群众的拥戴,也会感召一方民风积极向上;反之,如果领导是一个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这个地方的党风、政风就会不正,民风就会受到污染,领导也必然会失去群众的拥护支持。因此,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给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一要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二要自觉做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大事,谋全局,如饥似渴地学习,毫不懈怠地实践,与时俱进地提高。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从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寻找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三要自觉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带头发扬党内民主,积极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带头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带头坚持集体领导,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四要自觉做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严格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坚决不搞特权。深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效应,带出一个好的社会风气,继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交友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人作为社会的成员,不可能遗世独立。人与人之间势必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党员干部由于工作岗位的特点,决定了其交往活动会更多一些。但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交友范围和方式往往影响着权力的运行。有道是:“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并非小事一桩。党员干部交友更不可不察,这也是对自己人格和党性的考验。许多领导干部堕落腐败,都是因为交友不慎。搞市场经济,我们要亲商爱商,但要注意分寸,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慎同餐、慎同行、慎同事,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嵇康(4年-6年),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孙女,曾任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9岁。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1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
嵇康和阮籍都对那些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当时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官场仕途。他们宁愿在洛阳城外的竹林之中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隐士,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们如痴如醉地追求着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当他们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嵇康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经他自己加工改编的一首古代名曲,阮籍是嵇康的知音。在洛阳城外的竹林之中,一间茅舍、一杯清茶、一张古琴、一只野鹤,嵇康弹奏《广陵散》,阮籍则在一旁时而吹着竹笛,时而饮着杯中的清茶,时而拍手叫好,好似当年的俞伯牙与钟子期。
嵇康临刑前,阮籍与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求司马昭赦免嵇康,并让其到太学讲学,但并未获准。在刑场上,嵇康顾视日影,从容弹奏《广陵散》,曲罢,阮籍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在面对仕途、财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性情与态度,就是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做派。
“管鲍之交”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因为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因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的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滥交朋友的现象应当引起警惕:有的喜欢听好话,与溜须拍马的人交朋友;有的贪图享乐,与大款交朋友;有的喜欢所谓的“江湖义气”,与“混混”交朋友。事实表明,不正当的交际是党员干部腐败的加速器。一些党员干部就是被所谓的“朋友”拉下马、送进铁网高墙的。对党员干部来说,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这个数就是指对所交往的人要有判断力,辨良莠、分好坏、认准人,不能什么饭都吃、什么酒都喝、什么人都交、什么话都说。与正派人交往,远离不良之人,是交友的基本准则。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行为,更不能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搞到工作中来。交友无度,只讲关系、不讲原则,只讲哥们义气、不讲党纪国法,就难免落得“木匠带枷——自作自受”的可悲下场。
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周围不缺形形色色的“小兄弟”,却缺乏来自最基层的普通朋友。如今,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有的人却与群众的距离远了、沟通少了。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群众处在实践第一线,对事物的观察、对情况的了解更细致、更透彻、更深刻。事实上,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有助于获得来自基层、来自民间的真话真情,也不易被周围的“小圈子”所迷惑。多与普通群众肩并肩坐在一条板凳上,有助于把党的主张宣传到群众的心坎上。只有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减少决策的失误。
古人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交上一个好朋友,就等于多了一面镜子,多了一个参谋;交上一个坏朋友,就等于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肩负着历史重任,面临着各种考验,必须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交往有原则、有界线、有规矩,不交无德之人、不交无义之人、不交无耻之人。如此,有助于做到防微杜渐、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
★正确看待寂寞与清贫
每个人都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为了利益而牺牲原则,为了富贵而突破底线,为了享受而不顾道德。领导干部在追求个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应该摆正心态,秉持正确的利义观,做到破除私心、成全公义。领导干部在掌握权力的同时,一定要懂得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奉献,做到予我之物不多求、无我之物不苛求、身外之物不必求,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立足岗位,公而忘私甘于平凡,树立勤政廉政的好形象。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刚正不阿。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围攻北京,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宰相”,此后一直主持朝政。于谦为官5年,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深为后人称颂。当时官场腐败,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贪官污吏,作威作福。于谦一身正气,绝不随波逐流,他每次进京,都只带随身行装。有人劝他:“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该带一点土特产送送礼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我带有两袖清风!”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却“口不言功”,“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他曾作诗形容自己的床“小小强床不足伸,多年蚊帐半年尘”。他遭诬陷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抄家时,人们见他家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定必是钱财,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于谦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海瑞(1514年—1587年),明代著名清官,举人出身,41岁入仕,初任福建南平县教谕,45岁时升任浙江淳安知县,最后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这位在历史上以敢于上疏骂皇帝而著称的大臣,也是一位享誉古今的大清官。海瑞为官,始终坚持最高的廉洁标准,除了领取政府下发的俸禄外,他绝不接受哪怕一分一毫的“灰色收入”。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历代王朝中最低的。海瑞任淳安知县时,每年的实际收入仅为1石大米,7.49两银子,60贯钞,以购买力计算,他的月薪大致相当今天的110元。海瑞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全靠这么点收入,生活水平跟现在的低保户差不多。尽管收入低到难以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但海瑞依然毫无怨言地接受,完全靠工资安排生活。身为知县,他亲率仆从在后衙种蔬菜自给,当然吃不起肉。有一次海瑞为母亲过生日,买了二斤肉,这居然成了新闻,传到了总督胡宗宪耳朵里,胡总督竟以传播消息的口吻说:“听说海知县给老母过生日,买了二斤肉!”
海瑞本人十分节俭,对下属也严格约束,除了严禁收受各种“灰色收入”外,连公费支出也大为减少。淳安地处交通要冲,过境官员士大夫很多。按照当时流行的规格:一般官员路过,大概需驿费(招待费)二三十两银子;如果督抚大员路过,需银三四百两。明朝时,官府并无此项经费预算,所有费用都由当地百姓负担。海瑞做知县前,淳安县每年的驿费开支高达白银1000多两,百姓每丁需纳银三两五钱。海瑞到任后,调整了标准:一般官员过境接待费为5~6钱银子;如果督抚大员,可再增加钱银子。一年下来,淳安的驿费仅需银900多两,每丁仅纳银二钱五分,为此前的7%。仅此一项,每年向百姓少征1万多两白银。9年后,海瑞出任应天巡抚,发布《督抚条约》6款,规定:巡抚出巡时,府县官员不得出城迎接,伙食标准为每天纹银二至三钱;境内公文,一律使用廉价纸张;境内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
海瑞最后死于南京右都御史的任上。这位二品大员去世之后,仅余白银0两,连丧葬费都不够。他的好友王用汲去看他,只见布衣陋室,葛帷(用葛藤织的帷布,比麻布还差)还是破的,连个穷书生的境况都不如,感动得直流眼泪,并为他凑足丧葬费。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去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有所为有所不为
领导干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认清形势,分析问题,分清楚哪些情况需要担当、必须担当,哪些情况不要担当、不能担当。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东亚乃至全世界。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政治上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著名理学家程颐也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领导干部的担当上来看,“中庸之道”讲的是担当要讲究“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该担当的、必须担当的要勇于担当;对于不该担当、不能担当的要懂得回避。
领导干部要有“有所不为”的律己与坚持。有所不为就是要时刻以党章党纪为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在政治立场上不能动摇,不能有临时思想、镀金思想、特权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能摇摆不定,心口不一,要保持心灵纯净,意志坚定。在工作态度上不能松懈,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工作,牢记群众观念,服务宗旨,不能只是做样子、搞形式、靠关系、搞门道,真正将心沉下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克难攻艰。在生活作风上不能走样,在我们周围,一些党员干部过不了“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吃拿卡要,公权私用,贪图享乐,精神懈怠。一定要以此为戒,洁身自好,保持本色,守住第一道防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领导干部要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淡定与气度。老子曾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即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生活,就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事。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一切顺其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的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返回顶部↑
拆解“领导”二字,就是带领、引导的意思。不管哪项工作,自上而下地进行,就能够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效应,见效快、效果好。中央政治局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特别强调从领导干部做起,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这种走在前、做在先的态度,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学习。
领导干部担负着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的领导职务,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决定了他必须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其政德水平的高低,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内在判断,必然直接影响其决策的对错、施政质量和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因此,作为一个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好干部,除了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外,良好的道德品质更是首先要具备的条件。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好坏,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如果领导干部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仅会得到群众的拥戴,也会感召一方民风积极向上;反之,如果领导是一个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这个地方的党风、政风就会不正,民风就会受到污染,领导也必然会失去群众的拥护支持。因此,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给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一要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二要自觉做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大事,谋全局,如饥似渴地学习,毫不懈怠地实践,与时俱进地提高。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从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寻找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三要自觉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带头发扬党内民主,积极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带头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带头坚持集体领导,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四要自觉做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严格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坚决不搞特权。深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效应,带出一个好的社会风气,继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交友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人作为社会的成员,不可能遗世独立。人与人之间势必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党员干部由于工作岗位的特点,决定了其交往活动会更多一些。但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交友范围和方式往往影响着权力的运行。有道是:“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并非小事一桩。党员干部交友更不可不察,这也是对自己人格和党性的考验。许多领导干部堕落腐败,都是因为交友不慎。搞市场经济,我们要亲商爱商,但要注意分寸,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慎同餐、慎同行、慎同事,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嵇康(4年-6年),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孙女,曾任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9岁。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1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
嵇康和阮籍都对那些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当时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官场仕途。他们宁愿在洛阳城外的竹林之中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隐士,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们如痴如醉地追求着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当他们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嵇康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经他自己加工改编的一首古代名曲,阮籍是嵇康的知音。在洛阳城外的竹林之中,一间茅舍、一杯清茶、一张古琴、一只野鹤,嵇康弹奏《广陵散》,阮籍则在一旁时而吹着竹笛,时而饮着杯中的清茶,时而拍手叫好,好似当年的俞伯牙与钟子期。
嵇康临刑前,阮籍与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求司马昭赦免嵇康,并让其到太学讲学,但并未获准。在刑场上,嵇康顾视日影,从容弹奏《广陵散》,曲罢,阮籍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在面对仕途、财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性情与态度,就是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做派。
“管鲍之交”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因为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因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的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滥交朋友的现象应当引起警惕:有的喜欢听好话,与溜须拍马的人交朋友;有的贪图享乐,与大款交朋友;有的喜欢所谓的“江湖义气”,与“混混”交朋友。事实表明,不正当的交际是党员干部腐败的加速器。一些党员干部就是被所谓的“朋友”拉下马、送进铁网高墙的。对党员干部来说,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这个数就是指对所交往的人要有判断力,辨良莠、分好坏、认准人,不能什么饭都吃、什么酒都喝、什么人都交、什么话都说。与正派人交往,远离不良之人,是交友的基本准则。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行为,更不能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搞到工作中来。交友无度,只讲关系、不讲原则,只讲哥们义气、不讲党纪国法,就难免落得“木匠带枷——自作自受”的可悲下场。
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周围不缺形形色色的“小兄弟”,却缺乏来自最基层的普通朋友。如今,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有的人却与群众的距离远了、沟通少了。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群众处在实践第一线,对事物的观察、对情况的了解更细致、更透彻、更深刻。事实上,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有助于获得来自基层、来自民间的真话真情,也不易被周围的“小圈子”所迷惑。多与普通群众肩并肩坐在一条板凳上,有助于把党的主张宣传到群众的心坎上。只有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减少决策的失误。
古人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交上一个好朋友,就等于多了一面镜子,多了一个参谋;交上一个坏朋友,就等于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肩负着历史重任,面临着各种考验,必须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交往有原则、有界线、有规矩,不交无德之人、不交无义之人、不交无耻之人。如此,有助于做到防微杜渐、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
★正确看待寂寞与清贫
每个人都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为了利益而牺牲原则,为了富贵而突破底线,为了享受而不顾道德。领导干部在追求个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应该摆正心态,秉持正确的利义观,做到破除私心、成全公义。领导干部在掌握权力的同时,一定要懂得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奉献,做到予我之物不多求、无我之物不苛求、身外之物不必求,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立足岗位,公而忘私甘于平凡,树立勤政廉政的好形象。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刚正不阿。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围攻北京,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宰相”,此后一直主持朝政。于谦为官5年,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深为后人称颂。当时官场腐败,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贪官污吏,作威作福。于谦一身正气,绝不随波逐流,他每次进京,都只带随身行装。有人劝他:“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该带一点土特产送送礼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我带有两袖清风!”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却“口不言功”,“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他曾作诗形容自己的床“小小强床不足伸,多年蚊帐半年尘”。他遭诬陷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抄家时,人们见他家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定必是钱财,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于谦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海瑞(1514年—1587年),明代著名清官,举人出身,41岁入仕,初任福建南平县教谕,45岁时升任浙江淳安知县,最后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这位在历史上以敢于上疏骂皇帝而著称的大臣,也是一位享誉古今的大清官。海瑞为官,始终坚持最高的廉洁标准,除了领取政府下发的俸禄外,他绝不接受哪怕一分一毫的“灰色收入”。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历代王朝中最低的。海瑞任淳安知县时,每年的实际收入仅为1石大米,7.49两银子,60贯钞,以购买力计算,他的月薪大致相当今天的110元。海瑞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全靠这么点收入,生活水平跟现在的低保户差不多。尽管收入低到难以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但海瑞依然毫无怨言地接受,完全靠工资安排生活。身为知县,他亲率仆从在后衙种蔬菜自给,当然吃不起肉。有一次海瑞为母亲过生日,买了二斤肉,这居然成了新闻,传到了总督胡宗宪耳朵里,胡总督竟以传播消息的口吻说:“听说海知县给老母过生日,买了二斤肉!”
海瑞本人十分节俭,对下属也严格约束,除了严禁收受各种“灰色收入”外,连公费支出也大为减少。淳安地处交通要冲,过境官员士大夫很多。按照当时流行的规格:一般官员路过,大概需驿费(招待费)二三十两银子;如果督抚大员路过,需银三四百两。明朝时,官府并无此项经费预算,所有费用都由当地百姓负担。海瑞做知县前,淳安县每年的驿费开支高达白银1000多两,百姓每丁需纳银三两五钱。海瑞到任后,调整了标准:一般官员过境接待费为5~6钱银子;如果督抚大员,可再增加钱银子。一年下来,淳安的驿费仅需银900多两,每丁仅纳银二钱五分,为此前的7%。仅此一项,每年向百姓少征1万多两白银。9年后,海瑞出任应天巡抚,发布《督抚条约》6款,规定:巡抚出巡时,府县官员不得出城迎接,伙食标准为每天纹银二至三钱;境内公文,一律使用廉价纸张;境内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
海瑞最后死于南京右都御史的任上。这位二品大员去世之后,仅余白银0两,连丧葬费都不够。他的好友王用汲去看他,只见布衣陋室,葛帷(用葛藤织的帷布,比麻布还差)还是破的,连个穷书生的境况都不如,感动得直流眼泪,并为他凑足丧葬费。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去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有所为有所不为
领导干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认清形势,分析问题,分清楚哪些情况需要担当、必须担当,哪些情况不要担当、不能担当。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东亚乃至全世界。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政治上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著名理学家程颐也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领导干部的担当上来看,“中庸之道”讲的是担当要讲究“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该担当的、必须担当的要勇于担当;对于不该担当、不能担当的要懂得回避。
领导干部要有“有所不为”的律己与坚持。有所不为就是要时刻以党章党纪为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在政治立场上不能动摇,不能有临时思想、镀金思想、特权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能摇摆不定,心口不一,要保持心灵纯净,意志坚定。在工作态度上不能松懈,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工作,牢记群众观念,服务宗旨,不能只是做样子、搞形式、靠关系、搞门道,真正将心沉下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克难攻艰。在生活作风上不能走样,在我们周围,一些党员干部过不了“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吃拿卡要,公权私用,贪图享乐,精神懈怠。一定要以此为戒,洁身自好,保持本色,守住第一道防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领导干部要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淡定与气度。老子曾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即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生活,就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事。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一切顺其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的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