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山穷水尽,各谋其路(1 / 4)
宕昌这一战,也拉开了益北的的大决战的序幕,而宕昌郡的失守,也使刘弘基这部唐军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可腾挪的战略纵深已经少得可怜。
就在王伏宝占领宕昌之后不久,占领了顺政郡的尉迟恭和尧君素会师在修城县,但两人并没有急着南下决战,原因是他们需要等待王伏宝这支西路隋军的消息。
虽然尉迟恭心高气傲、争强好胜,但是在这场带着天下一统的战役中,每一路隋军都不是在单独作战,每一路隋军都有自己的使命。
如今益北隋军已经形成了三军联动之势,从西、北、东三个大方向步步逼近,而南边的平武,又有左卫将军刘纲率军围堵,兵力虽然只有万人,可他却能在保证平武安全之余,分一部士兵机动支援三路大军,使唐军南部也遭到隋军的威胁。
杨侗如此大动干戈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把刘弘基为首的李世民嫡系文武尽数歼灭在益北,取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如今四路隋军合围之势已成,也使尉迟恭不敢冒着刘弘基逃走的风险,率第七军单独作战,所以他让人去给王伏宝传信,更多是炫耀和激励,希望王伏宝快一点东进,以便他们早点打完收兵。
毕竟朝廷在此战之中投入了太多兵力、人力、物力,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惊人的数目,长此对峙,对朝廷绝非好事。
时间到宕昌之战的第二天,天还没有完全亮,将利城外的唐军大营抹上一层淡淡的青色,点卯已经结束,各将纷纷回营,带领唐军士兵开始今天的训练。
当将领们一一退下,行军大总管刘弘基和副总管李玄道、行军左司马于志宁、行军右司马苏世长、行军长史令狐德棻紧急议事。
他们现在唯一的凭恃,或许只是武都郡特殊的地理地貌了吧。
武都郡地处陇南,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的支脉东西向横贯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河谷、溶洞、丘陵、盆地交错,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垂直分布,地理差异明显,自古有“一眼望四季”的说法。
另外,武都郡水运发达,汹涌南下的蒹葭水、白水均系嘉陵江水系,于武都南部曲水县汇合之后,一起流向南方向的平武郡,李世民当初北上宕昌之时,便是利用这便捷的水运条件,把一路收拢而来的粮食、武器、军资等物资运抵北方。
曲水县到平武郡这一段河床,在大山峡谷之中蜿蜒南下,地势之险,不弱于长江三峡,但它水势虽大,可毕竟不是汇众多支流而成的长江三峡,所以在枯水时节,大船不能穿行;而现在,又到了水势渐弱的时节,这一段河流又成了卡住刘弘基命脉的锁钥,不但无法得到一丝补给,甚至连利用水运搬运物质南撤的打算都无法实现。
便在众人紧急商议之时,一名营门守卫士兵匆匆跑到中军大帐前,他取出一份情报,交给了守卫,脸色难看的对着守卫说道:“请禀报大总管,长松有紧急军情传来。”
守卫立刻进了大帐,在门口禀报道:“启禀大总管,长松县有军情传来。”
“快点拿过来。”刘弘基心下一惊,毛骨悚然的感觉自心底油然而生。
“喏。”守卫大步入门,连忙把军情呈上。
刘弘基一目十行的看了一遍,面如土色的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之上,久久回不过神来。
刘弘基大难临头的表情,令李玄道、于志宁、苏世长、令狐德棻大感焦急,于志宁沉声询问:“大总管,究竟发生了何事?”
刘弘基深吸一口气,十分苦涩的把军情内容说了出来:“昨天晚上,王伏宝以牛进达为偏师,奇袭了长松大营,我军损失惨重,庞玉老将军不幸战死。”
“啊?”听了这番话,四人不约而同的大惊而起,表情一如刘弘基之前。
也难怪他们如此震惊。
只因武都仅有七县,仅是西南就有长松、正西、曲水三县,之前,刘弘基命令老将庞玉率领一万五十士兵坐镇长松城,负责三县防务,但如今,庞玉战死、唐军主力尽失,另外两个兵力空虚的县城,怕也保不住了,如是一来,他们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百倍。
“但不知大总管有何决定?”于志宁定下心神,拱手询问。
他的语气已经变得十分平淡,一如他的内心,认真想想,这其实是意料中的事情。只因李孝常在江源城下的惨败、惨死,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头。
李孝常是他们西部羽翼,负责同昌方向的安全,这支军队的损失,对唐军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造成军心动荡,而是损失了一半兵力,使他们唯一的优势荡然无存。直接导致同昌和汶山二郡迅速失守,继而引发了顺政失守、宕昌失守。
而本来分散在各处的隋军,则是因为唐军一一溃败,在收缩包围圈的同时,兵力也得到一一收拢,使兵力大幅上涨,从而对唐军形成了兵力上、战力上的绝对压制,所以庞玉之败,其实只是迟早之事。
如果再这样被隋军一层层的打下去,他们将被会让第七军、第九军、尧君素部联合歼灭在将利大营,一如卫孝节的下场。
刘弘基思索良久,也没有想到什么应对之策,叹息一声道:“我现在心乱如麻、六神无主,委实是没有良策,大家都说说,看有没有办法扭转我们不利的局势。”
早在李孝常惨败消息传来之时,于志宁就一直思索出路,此时一听刘弘基询问,便说道:“今天的局面是两朝国力差距所致,并非只是体现在军事之上。不过我们现在形势虽然不利,但还没有到最严峻之时,如果我们处理得当,或许还有一线转机,就看大总管有没有这个魄力。”
刘弘基大喜,“于司马请说,我洗耳恭听。” ↑返回顶部↑
就在王伏宝占领宕昌之后不久,占领了顺政郡的尉迟恭和尧君素会师在修城县,但两人并没有急着南下决战,原因是他们需要等待王伏宝这支西路隋军的消息。
虽然尉迟恭心高气傲、争强好胜,但是在这场带着天下一统的战役中,每一路隋军都不是在单独作战,每一路隋军都有自己的使命。
如今益北隋军已经形成了三军联动之势,从西、北、东三个大方向步步逼近,而南边的平武,又有左卫将军刘纲率军围堵,兵力虽然只有万人,可他却能在保证平武安全之余,分一部士兵机动支援三路大军,使唐军南部也遭到隋军的威胁。
杨侗如此大动干戈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把刘弘基为首的李世民嫡系文武尽数歼灭在益北,取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如今四路隋军合围之势已成,也使尉迟恭不敢冒着刘弘基逃走的风险,率第七军单独作战,所以他让人去给王伏宝传信,更多是炫耀和激励,希望王伏宝快一点东进,以便他们早点打完收兵。
毕竟朝廷在此战之中投入了太多兵力、人力、物力,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惊人的数目,长此对峙,对朝廷绝非好事。
时间到宕昌之战的第二天,天还没有完全亮,将利城外的唐军大营抹上一层淡淡的青色,点卯已经结束,各将纷纷回营,带领唐军士兵开始今天的训练。
当将领们一一退下,行军大总管刘弘基和副总管李玄道、行军左司马于志宁、行军右司马苏世长、行军长史令狐德棻紧急议事。
他们现在唯一的凭恃,或许只是武都郡特殊的地理地貌了吧。
武都郡地处陇南,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的支脉东西向横贯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河谷、溶洞、丘陵、盆地交错,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垂直分布,地理差异明显,自古有“一眼望四季”的说法。
另外,武都郡水运发达,汹涌南下的蒹葭水、白水均系嘉陵江水系,于武都南部曲水县汇合之后,一起流向南方向的平武郡,李世民当初北上宕昌之时,便是利用这便捷的水运条件,把一路收拢而来的粮食、武器、军资等物资运抵北方。
曲水县到平武郡这一段河床,在大山峡谷之中蜿蜒南下,地势之险,不弱于长江三峡,但它水势虽大,可毕竟不是汇众多支流而成的长江三峡,所以在枯水时节,大船不能穿行;而现在,又到了水势渐弱的时节,这一段河流又成了卡住刘弘基命脉的锁钥,不但无法得到一丝补给,甚至连利用水运搬运物质南撤的打算都无法实现。
便在众人紧急商议之时,一名营门守卫士兵匆匆跑到中军大帐前,他取出一份情报,交给了守卫,脸色难看的对着守卫说道:“请禀报大总管,长松有紧急军情传来。”
守卫立刻进了大帐,在门口禀报道:“启禀大总管,长松县有军情传来。”
“快点拿过来。”刘弘基心下一惊,毛骨悚然的感觉自心底油然而生。
“喏。”守卫大步入门,连忙把军情呈上。
刘弘基一目十行的看了一遍,面如土色的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之上,久久回不过神来。
刘弘基大难临头的表情,令李玄道、于志宁、苏世长、令狐德棻大感焦急,于志宁沉声询问:“大总管,究竟发生了何事?”
刘弘基深吸一口气,十分苦涩的把军情内容说了出来:“昨天晚上,王伏宝以牛进达为偏师,奇袭了长松大营,我军损失惨重,庞玉老将军不幸战死。”
“啊?”听了这番话,四人不约而同的大惊而起,表情一如刘弘基之前。
也难怪他们如此震惊。
只因武都仅有七县,仅是西南就有长松、正西、曲水三县,之前,刘弘基命令老将庞玉率领一万五十士兵坐镇长松城,负责三县防务,但如今,庞玉战死、唐军主力尽失,另外两个兵力空虚的县城,怕也保不住了,如是一来,他们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百倍。
“但不知大总管有何决定?”于志宁定下心神,拱手询问。
他的语气已经变得十分平淡,一如他的内心,认真想想,这其实是意料中的事情。只因李孝常在江源城下的惨败、惨死,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头。
李孝常是他们西部羽翼,负责同昌方向的安全,这支军队的损失,对唐军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造成军心动荡,而是损失了一半兵力,使他们唯一的优势荡然无存。直接导致同昌和汶山二郡迅速失守,继而引发了顺政失守、宕昌失守。
而本来分散在各处的隋军,则是因为唐军一一溃败,在收缩包围圈的同时,兵力也得到一一收拢,使兵力大幅上涨,从而对唐军形成了兵力上、战力上的绝对压制,所以庞玉之败,其实只是迟早之事。
如果再这样被隋军一层层的打下去,他们将被会让第七军、第九军、尧君素部联合歼灭在将利大营,一如卫孝节的下场。
刘弘基思索良久,也没有想到什么应对之策,叹息一声道:“我现在心乱如麻、六神无主,委实是没有良策,大家都说说,看有没有办法扭转我们不利的局势。”
早在李孝常惨败消息传来之时,于志宁就一直思索出路,此时一听刘弘基询问,便说道:“今天的局面是两朝国力差距所致,并非只是体现在军事之上。不过我们现在形势虽然不利,但还没有到最严峻之时,如果我们处理得当,或许还有一线转机,就看大总管有没有这个魄力。”
刘弘基大喜,“于司马请说,我洗耳恭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