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魂归乐土(2 / 4)
所以遏制秦国对外侵是各国最佳策略。
信陵君要想“救困济危安天下”,也必须依靠这个策略。
可惜,各国在危急时都借用别人的力量援救自己。
危机一过,就又各谋己利,甚至不惜损人。
甚至在“联合”中也是既怕被人“吃”,又想伺机吃人。
总是盘算自己的利害得失,相互间怀着戒备之心。
建立在这样互不信任基础上的“合纵”有如一盘散沙。
所以自创始人苏秦之后的几次联合,效果都不理想;
信陵君和他的朋友与仅凭口舌游说的苏秦不同。
是以“信义”做号召,不谋一己之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因而在救赵、救魏两次联合中,都取得巨大胜利。
然而,他仍然不能克服“合纵”那先天的致命弱点,他倡导的“合纵”也注定不可能长久的牢固存在下去。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人类的历史却是由整个人类的活动来谱写。
“人心所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所指出的:
周室衰落到由“王霸统一号令”的局势也不能存在后,各国诸侯频频互战,兵革不休;
黎民百姓的疲惫困苦已达到极点,迫切希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的进程已趋向统一。
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七国分立的平衡。
侯嬴、冯谖、朱亥、薛琦、毛远这些贤达之士都已经感察到这种历史趋势释出的预感。
他们也都曾暗示或明确指出信陵君应该因势利导完成统一大业。
但他们和信陵君又都被“信义”所束缚,迈不开关键的一步去顺应这种趋势。
从而陷入历史潮流与个人意愿的矛盾漩涡中难以解脱,就必然要被历史遗留,最终以悲剧谢幕!
公元前二四三年,秦国认为信陵君病废已无能为力,便派蒙骜攻打西河。
这时须贾之类已重居高位,魏国又恢复了以钱买官、按量授爵的风气。
郡守大多是花钱买来的,用以捞更多钱的工具,谁肯为它死战?必然一打就垮。
警报频起,前线危急,慌乱中的魏安釐王这时才想起弟弟信陵君,应该让他复出以维持局势。
遗憾的是,信陵君已病重得卧床不起。
除了两位夫人外,不许任何人守在身边。 ↑返回顶部↑
信陵君要想“救困济危安天下”,也必须依靠这个策略。
可惜,各国在危急时都借用别人的力量援救自己。
危机一过,就又各谋己利,甚至不惜损人。
甚至在“联合”中也是既怕被人“吃”,又想伺机吃人。
总是盘算自己的利害得失,相互间怀着戒备之心。
建立在这样互不信任基础上的“合纵”有如一盘散沙。
所以自创始人苏秦之后的几次联合,效果都不理想;
信陵君和他的朋友与仅凭口舌游说的苏秦不同。
是以“信义”做号召,不谋一己之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因而在救赵、救魏两次联合中,都取得巨大胜利。
然而,他仍然不能克服“合纵”那先天的致命弱点,他倡导的“合纵”也注定不可能长久的牢固存在下去。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人类的历史却是由整个人类的活动来谱写。
“人心所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所指出的:
周室衰落到由“王霸统一号令”的局势也不能存在后,各国诸侯频频互战,兵革不休;
黎民百姓的疲惫困苦已达到极点,迫切希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的进程已趋向统一。
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七国分立的平衡。
侯嬴、冯谖、朱亥、薛琦、毛远这些贤达之士都已经感察到这种历史趋势释出的预感。
他们也都曾暗示或明确指出信陵君应该因势利导完成统一大业。
但他们和信陵君又都被“信义”所束缚,迈不开关键的一步去顺应这种趋势。
从而陷入历史潮流与个人意愿的矛盾漩涡中难以解脱,就必然要被历史遗留,最终以悲剧谢幕!
公元前二四三年,秦国认为信陵君病废已无能为力,便派蒙骜攻打西河。
这时须贾之类已重居高位,魏国又恢复了以钱买官、按量授爵的风气。
郡守大多是花钱买来的,用以捞更多钱的工具,谁肯为它死战?必然一打就垮。
警报频起,前线危急,慌乱中的魏安釐王这时才想起弟弟信陵君,应该让他复出以维持局势。
遗憾的是,信陵君已病重得卧床不起。
除了两位夫人外,不许任何人守在身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