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1 / 4)
“虽不知道陛下对元嘉郡主的仕途究竟是怎么想得,但是现在的这个安排未尝不是个好结果。”卫逊和自己两个还不太明白的儿子继续讲解着,心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叹气,这人和人的悟性就是不同,还和年纪无关,若是他的长孙卫赜在这,恐怕早以对此事了然于胸,明白地很。
“中书舍人在本朝只需要向陛下一人负责,没有直属地上级,一个官位不高,就职的还是一位不能得罪的郡主,这样的下官可不是谁都敢要。陛下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朝臣的不便,二是为了元嘉郡主受了冷落,这样给大家一个磨合的时间,对彼此都好。”当然,更重要的是给元嘉郡主一个时间,一个能够再建功勋,让朝臣信服的时间,待到磨合的时间过后,元嘉郡主更有了底气,在朝中也更能够站得住脚。
天和帝的这个打算可谓是对彼此都好,是最好的选择。
下方的卫澄和卫淳听后才恍然大悟。
同样的问话,不止在卫家的书房,颜家和几个重臣的府邸也是一样。
和这些人的议论不同,沈家的书房中剩下的只有沉默。
第261章 担心
沈皎看着坐在屋子里的众人, 比起之前自己的事情只和父亲讨论知道, 如今的人显然多处了太多。她父亲那一辈, 除了在边疆的二叔不在, 她的三叔也坐在屋中愁眉不展, 便是一向不理这些朝务的五叔也坐在屋内沉默着。和她平辈的, 大哥,二堂兄,三哥, 还有几个成家的和快要及冠的几个兄长也都在这里。
可以说, 沈家能够主事的男丁,除了她二叔, 全都在这里, 剩下的都是些没有长成的孩子。
“父亲, 三叔,五叔和诸位兄长,元嘉知道今日所举会给家族带来颇多的麻烦,事先没有和沈家商议, 此事是元嘉的不对。任凭父亲和叔父们处罚。”沈皎请罪道。她知道她连招呼都没有打一声就直接做出了今日的事情,给沈家人带来多大的震动, 她进入太极殿后看到过自己的父亲面无表情,别人看不出,她是能够看出父亲眼底深处对自己浓浓的担忧和震惊。
至于同在朝堂上的三叔, 她也是看着其僵硬的身子和久久回不了神的样子,便知道这给了自己三叔多大的冲击。和她父亲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她的事情不同, 她的三叔完全是没有准备的,可想而知,这对她三叔来说,根本就不是震惊,而是惊吓。
如果说,今日的朝堂上,谁的压力最大,那除了她和张敬宗,以及自己的老师外,压力最大的便是同在朝堂上的沈家人了。即便是她注意力都在和潘昶的辩论上,她还是能够注意到满朝的朝臣的眼睛,除了集中在她身上,便是多停留在她父亲和她三叔身上。
再加上她此举给沈家女的名声带来的影响,如此关乎沈家的大事她都没有和家里人大过招呼,这本就是她身为沈家女的不合格。
“既然知道自己错了,为何之前隐瞒不报,不要告诉我,你之前不知道此事给沈家的带来的影响,你这是知错犯错!”沈邦靖毫不客气地怒斥道,他之前确实有想过自己女儿究竟会走上怎样一条路,但是却没有想到他的女儿会选择走明路,这和他原本以为的,要给天和帝当暗刀的设想截然不同。
在听到张敬宗说出举荐的人的名字是女儿的名字时,他内心的震动不必朝堂上的任何一个朝臣少。他担忧了一个早朝,他敢说,他打仗的时候都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提心吊胆过,而他还必须按照规矩不能说话,这其中不仅是文武官员不越界的规矩,更是为了避嫌,如果他插嘴了,反而会越帮越乱。如此着急的情况下,他却一点忙都不能帮,他觉得自己打仗时遇到被敌人围困的决定都没有这么着急过。
可以说,一个早朝,让他真的是度日如年。这样重大的情况,便是只透露出一点,他也不至于如此,更好早做准备。
面对父亲的质问,沈皎认错道:“此事是女儿的不对,但是不是女儿不想要告诉父亲,而是不能说。”
“除了不能说之外,这样其实也是为了父亲和三叔考虑。”沈皎提点这事实的真相,知道自己着实让自己父亲担忧了,心中愧疚,但是这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听到“不能说”这三个字,沈邦靖便知道这其中涉及的人物,想到什么,突然皱眉问道:“你之前在山东的作为也是陛下的意思?”那段时间女儿出行,他其实也不清楚女儿到底在哪里,他知道那趟出行不简单,但是为了不给女儿找麻烦,也就至始至终没有追问。只靠每隔三日的平安信确定女儿的安危,那段时间,他每日也十分担忧,但却不敢细问。
到了今日,他才算是知道自己女儿那些日子究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事情。不过,这前往山东是圣意是一回事,这女儿在山东的所做所为究竟有几分圣意,几分是自己的作为他实在是不敢细想。只听张敬宗的说法,若都是真的,他的这个女儿绝不比沈家这一辈的任何一个男子差,甚至连他倾力培养多年,继承他衣钵的长子都比不过。
“皇舅舅在女儿去山东前,给了女儿御令,赋予女儿便宜行事的权利,有些事情是先请示,有些事是先做了再上奏本给皇舅舅。”沈皎老实地回道:“御令回京后,便归还了皇舅舅,女儿在山东所做之事,皇舅舅全都知晓,女儿做事光明正大,从无一丝隐瞒。”
正是因为没有一丝隐瞒,天和帝才会一如既往的相信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信任,是需要培养和维持的,从没有任何人无缘无故信任你的,她和天和帝之间都在默契地培养着彼此之间的信任。
“我有一问,还请郡主解答。”三老爷沈邦章听完后,也算是理清了大致的过程和真相,虽然震撼,但是心中却是一直有一个疑问压在心头。
“三叔请说,只要元嘉能说,定然不会隐瞒。”沈皎诚恳道。有些答案,就算是她想要告诉自己三叔,恐怕也不行。不然,到时候,对自己对三叔都不好。
“我明白。”沈邦章点头,在官场上为官多年,听了不该听的话是什么后果,他明白的很。
“只是想要请问郡主,山东之行,可是陛下为郡主筹谋的入朝的机会?”
沈皎听到这个问题,有些惊讶地看向沈邦章,说实话,比起她父亲,她三叔确实在政治上的敏感度更高。也无外乎在沈家,她父亲是掌舵人,而她三叔是她父亲的左膀右臂。
不过这个问题,她还是能够回答的:“是也不是。山东之事,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既然是个机会,便没有放过的必要,所以元嘉前往山东,确实是为了给入朝继续政绩。”
沈邦章听后抚摸着自己修好的山羊胡,对着上首的沈邦靖感慨道:“大哥,可见郡主入朝是陛下早以选定的结果,筹谋多年,既是圣意,我沈家也无需担心太多。”
一旁的沈邦靖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沈皎,问道:“虽是圣意,我也要问你一句,你想没想过你入朝,此事给沈家带来的祸事?” ↑返回顶部↑
“中书舍人在本朝只需要向陛下一人负责,没有直属地上级,一个官位不高,就职的还是一位不能得罪的郡主,这样的下官可不是谁都敢要。陛下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朝臣的不便,二是为了元嘉郡主受了冷落,这样给大家一个磨合的时间,对彼此都好。”当然,更重要的是给元嘉郡主一个时间,一个能够再建功勋,让朝臣信服的时间,待到磨合的时间过后,元嘉郡主更有了底气,在朝中也更能够站得住脚。
天和帝的这个打算可谓是对彼此都好,是最好的选择。
下方的卫澄和卫淳听后才恍然大悟。
同样的问话,不止在卫家的书房,颜家和几个重臣的府邸也是一样。
和这些人的议论不同,沈家的书房中剩下的只有沉默。
第261章 担心
沈皎看着坐在屋子里的众人, 比起之前自己的事情只和父亲讨论知道, 如今的人显然多处了太多。她父亲那一辈, 除了在边疆的二叔不在, 她的三叔也坐在屋中愁眉不展, 便是一向不理这些朝务的五叔也坐在屋内沉默着。和她平辈的, 大哥,二堂兄,三哥, 还有几个成家的和快要及冠的几个兄长也都在这里。
可以说, 沈家能够主事的男丁,除了她二叔, 全都在这里, 剩下的都是些没有长成的孩子。
“父亲, 三叔,五叔和诸位兄长,元嘉知道今日所举会给家族带来颇多的麻烦,事先没有和沈家商议, 此事是元嘉的不对。任凭父亲和叔父们处罚。”沈皎请罪道。她知道她连招呼都没有打一声就直接做出了今日的事情,给沈家人带来多大的震动, 她进入太极殿后看到过自己的父亲面无表情,别人看不出,她是能够看出父亲眼底深处对自己浓浓的担忧和震惊。
至于同在朝堂上的三叔, 她也是看着其僵硬的身子和久久回不了神的样子,便知道这给了自己三叔多大的冲击。和她父亲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她的事情不同, 她的三叔完全是没有准备的,可想而知,这对她三叔来说,根本就不是震惊,而是惊吓。
如果说,今日的朝堂上,谁的压力最大,那除了她和张敬宗,以及自己的老师外,压力最大的便是同在朝堂上的沈家人了。即便是她注意力都在和潘昶的辩论上,她还是能够注意到满朝的朝臣的眼睛,除了集中在她身上,便是多停留在她父亲和她三叔身上。
再加上她此举给沈家女的名声带来的影响,如此关乎沈家的大事她都没有和家里人大过招呼,这本就是她身为沈家女的不合格。
“既然知道自己错了,为何之前隐瞒不报,不要告诉我,你之前不知道此事给沈家的带来的影响,你这是知错犯错!”沈邦靖毫不客气地怒斥道,他之前确实有想过自己女儿究竟会走上怎样一条路,但是却没有想到他的女儿会选择走明路,这和他原本以为的,要给天和帝当暗刀的设想截然不同。
在听到张敬宗说出举荐的人的名字是女儿的名字时,他内心的震动不必朝堂上的任何一个朝臣少。他担忧了一个早朝,他敢说,他打仗的时候都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提心吊胆过,而他还必须按照规矩不能说话,这其中不仅是文武官员不越界的规矩,更是为了避嫌,如果他插嘴了,反而会越帮越乱。如此着急的情况下,他却一点忙都不能帮,他觉得自己打仗时遇到被敌人围困的决定都没有这么着急过。
可以说,一个早朝,让他真的是度日如年。这样重大的情况,便是只透露出一点,他也不至于如此,更好早做准备。
面对父亲的质问,沈皎认错道:“此事是女儿的不对,但是不是女儿不想要告诉父亲,而是不能说。”
“除了不能说之外,这样其实也是为了父亲和三叔考虑。”沈皎提点这事实的真相,知道自己着实让自己父亲担忧了,心中愧疚,但是这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听到“不能说”这三个字,沈邦靖便知道这其中涉及的人物,想到什么,突然皱眉问道:“你之前在山东的作为也是陛下的意思?”那段时间女儿出行,他其实也不清楚女儿到底在哪里,他知道那趟出行不简单,但是为了不给女儿找麻烦,也就至始至终没有追问。只靠每隔三日的平安信确定女儿的安危,那段时间,他每日也十分担忧,但却不敢细问。
到了今日,他才算是知道自己女儿那些日子究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事情。不过,这前往山东是圣意是一回事,这女儿在山东的所做所为究竟有几分圣意,几分是自己的作为他实在是不敢细想。只听张敬宗的说法,若都是真的,他的这个女儿绝不比沈家这一辈的任何一个男子差,甚至连他倾力培养多年,继承他衣钵的长子都比不过。
“皇舅舅在女儿去山东前,给了女儿御令,赋予女儿便宜行事的权利,有些事情是先请示,有些事是先做了再上奏本给皇舅舅。”沈皎老实地回道:“御令回京后,便归还了皇舅舅,女儿在山东所做之事,皇舅舅全都知晓,女儿做事光明正大,从无一丝隐瞒。”
正是因为没有一丝隐瞒,天和帝才会一如既往的相信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信任,是需要培养和维持的,从没有任何人无缘无故信任你的,她和天和帝之间都在默契地培养着彼此之间的信任。
“我有一问,还请郡主解答。”三老爷沈邦章听完后,也算是理清了大致的过程和真相,虽然震撼,但是心中却是一直有一个疑问压在心头。
“三叔请说,只要元嘉能说,定然不会隐瞒。”沈皎诚恳道。有些答案,就算是她想要告诉自己三叔,恐怕也不行。不然,到时候,对自己对三叔都不好。
“我明白。”沈邦章点头,在官场上为官多年,听了不该听的话是什么后果,他明白的很。
“只是想要请问郡主,山东之行,可是陛下为郡主筹谋的入朝的机会?”
沈皎听到这个问题,有些惊讶地看向沈邦章,说实话,比起她父亲,她三叔确实在政治上的敏感度更高。也无外乎在沈家,她父亲是掌舵人,而她三叔是她父亲的左膀右臂。
不过这个问题,她还是能够回答的:“是也不是。山东之事,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既然是个机会,便没有放过的必要,所以元嘉前往山东,确实是为了给入朝继续政绩。”
沈邦章听后抚摸着自己修好的山羊胡,对着上首的沈邦靖感慨道:“大哥,可见郡主入朝是陛下早以选定的结果,筹谋多年,既是圣意,我沈家也无需担心太多。”
一旁的沈邦靖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沈皎,问道:“虽是圣意,我也要问你一句,你想没想过你入朝,此事给沈家带来的祸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