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3 / 4)
因此沸腾的不只是各家杂志,读者的来信也犹如雪花一般飞到新周刊。
罗家和和小方摘选了几条正面的评价放在了新一期的杂志中,借此将温知秋跛脚这个事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倘若处理的好,说不得还能再招来一批新读者。
然而…
“既然温知秋一开始就脚有残疾,为什么要等到他功成名就之后才宣布,这难道不是对广大读者的一种欺骗和隐瞒?他借着我们想象的完美形象一举为新周刊创下滚滚利益,又借着读者的力量成为作协理事,这难道不是对光大读者的一种利用?”
这一篇评论倘若寄到新周刊来,罗家和定然是不会把其刊印出来。坏就坏在被其它的大杂志明目张胆往外一放,既蹭了温知秋的热度又顺带着踩温知秋一波。
说到底,温知秋跛脚这个事没什么负面影响,无非是罗家和和温知秋一口气把外头的猜测断绝了,再减去公众对于温知秋同情怜悯的印象而已。唯一的麻烦就是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借机攻击温知秋,抹黑其形象,能激走新周刊的受众就是再好不过,没能成事也不碍着人家自个儿的利益,反倒还趁此机会赚上一笔。怎么都能得好处,这些人定然不会放过机会。
谁叫温知秋如今已经成为高销量和高口碑的代表,还兼着作协理事的身份,怎能不叫那些没得到他的人眼红。
温向平对于黑自己这波的却是没有什么感觉,坦诚承认无非是断绝外界无端的猜测。至于有人信了别家的挑拨或者接受不了他的缺憾而选择离去,温向平无法挽留,只能云淡风轻的笑笑,然后将更加用心雕琢的作品奉献给坚守在他这方的读者。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是他的,他好好珍惜,不是他的,他不可惜也不挽留。
但事实并没有发展到像一些别有用心的杂志估计的地步。理智的读者还是不少,没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跑偏,重心也依旧都放在温知秋的这篇札记上。
“在看到温知秋作家罹患脚疾的消息后,我第一个反应是不能接受。我无法想象温知秋这样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竟然是身体有残缺之人。然而在我触及温作家笔下憨态可掬的孩子,那平淡却又最戳人心底的幸福使我惭愧。
“我将人生的重心放在种种不如意上,所以我无法接受我心中完美的作家不完美。然而温知秋将全部心神都放在生活的美丽上,所以他眼中的孩子可爱又活泼,所以他笔下的每一个字眼都温柔又幸福。”
“或许这章札记和这副画就是温作家对于这件事的表态。纵使他有一项身体上的缺憾,他却还拥有着无数幸福的因素。我们这些自诩正常的平常人,才是真正有问题的人。我也是一个父亲,却看不见孩子眼中的濡慕,看不见妻子眼中的关切。只以为全天下都欠了自己一份好,所以才会钱不够花生活不够顺心,每天带着火气回家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发火。看完这章文章和这副画,我清醒的意识到,哪怕身躯正常,心不正常又能如何?”
“家里人一直以我年纪到了为理由整□□我结婚生子,我本来是极度抗拒,因为我才刚刚大学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我希望能继续每天穿着喇叭裤、烫着大卷发出去和朋友们玩,而不是待在家里做一个已婚妇女,被柴米油盐磨去我所有对生活的热情。
“然而当我看见温作家这篇札记,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狭隘。谁说孩子就一定会拖累我热爱生活,重要的是在于我是否还有一颗年轻跳动的心脏,是否愿意以美好的眼光去看待我的生活。
“我最近相看了一位男同志,并且有意愿和他组成一个家庭,我不仅希望我的孩子像阳阳一样可爱,更希望我能像温作家一样,看得见我的孩子有多可爱。同样的,我的丈夫有多体贴,我的父母有多爱我。谢谢温知秋作家的这一篇札记,虽然比起《蜀山》和《大惠山》而言,它短小又琐碎,没有惊心动魄、爱恨断肠的情感,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平淡与幸福。”
这几篇不仅仅把罗家和感动的湿了男儿眼眶,温向平看见了也是心中温暖。甚至在睡前的胎教时光,温向平还专门把这些来信念给尚在苏玉秀腹中的孩子听。
无论是谁寄来的信件,通通都会先寄到新周刊,由罗家和与小方筛查一遍后才会交给温向平。温向平也会将来信都收起,如今已经攒了几个纸箱。而其中温向平读来共情的,就会再将其另外放一个盒子――这还是温向平最近新有的爱好。
每天的胎教时光除了给未知性别的女儿儿子唱首歌,还会将这些读来心暖的信件一一读完,温向平的嗓音温润如流水,响在耳边很是动听。
揣着孩子的苏玉秀自然也将这些信都听进了耳朵,既为自己丈夫自豪,又为这些可爱的读者暖心。于是叮嘱温向平道,
“人家这么用心的给你写回信,你得更加用心的写书回报读者才行。”
温向平抚着苏玉秀已经微耸起来的腹部笑道,
“我晓得的,你放心。”
苏玉秀这才心满意足的继续听温向平拿出来的故事书。
纵使那么几家混水摸鱼的杂志没能如愿,让其趁了温知秋的便宜总还是膈应人。然而这种膈应在贾平仄和史仁相继发表对于《阳阳解九连环解不开》的评价后就荡然无存。
或许是为了避免流言,贾史二人的评论都发表在了人民杂志上,其间对于温知秋这篇札记不说十足赞赏,却也差不离。
“文字拙璞,娇儿憨态如在眼前,寥寥几笔可见功底深厚。其意天真令人会心一笑,其字精简,多则赘少则乏,实乃佳作,观其往作,则更上一层,在形在意,皆有精进,盖因其豁然心性,通达之行。”
贾平仄这篇言论虽然不如其他人的长篇大论,分量却要胜出数倍。何况与其说是贾平仄点评温知秋这篇文章,不如说是给趟了浑水的杂志报刊一个警示。
贾平仄通篇只夸赞了温知秋的文笔,对其罹患脚疾之事虽然只在最末尾提了一句,却足以看出其对于温知秋的欣赏态度。这样一位堪称国宝级的作家都这样说了,再有人揪着这事儿做文章自然就不怎么合适了。
杂志们于是纷纷将伸出的手都收了回去。贾史二人都是国宝级作家且不说,其文章晦涩难懂,因此读者都是高知识分子阶层,身后还有作协和政府的支持。 ↑返回顶部↑
罗家和和小方摘选了几条正面的评价放在了新一期的杂志中,借此将温知秋跛脚这个事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倘若处理的好,说不得还能再招来一批新读者。
然而…
“既然温知秋一开始就脚有残疾,为什么要等到他功成名就之后才宣布,这难道不是对广大读者的一种欺骗和隐瞒?他借着我们想象的完美形象一举为新周刊创下滚滚利益,又借着读者的力量成为作协理事,这难道不是对光大读者的一种利用?”
这一篇评论倘若寄到新周刊来,罗家和定然是不会把其刊印出来。坏就坏在被其它的大杂志明目张胆往外一放,既蹭了温知秋的热度又顺带着踩温知秋一波。
说到底,温知秋跛脚这个事没什么负面影响,无非是罗家和和温知秋一口气把外头的猜测断绝了,再减去公众对于温知秋同情怜悯的印象而已。唯一的麻烦就是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借机攻击温知秋,抹黑其形象,能激走新周刊的受众就是再好不过,没能成事也不碍着人家自个儿的利益,反倒还趁此机会赚上一笔。怎么都能得好处,这些人定然不会放过机会。
谁叫温知秋如今已经成为高销量和高口碑的代表,还兼着作协理事的身份,怎能不叫那些没得到他的人眼红。
温向平对于黑自己这波的却是没有什么感觉,坦诚承认无非是断绝外界无端的猜测。至于有人信了别家的挑拨或者接受不了他的缺憾而选择离去,温向平无法挽留,只能云淡风轻的笑笑,然后将更加用心雕琢的作品奉献给坚守在他这方的读者。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是他的,他好好珍惜,不是他的,他不可惜也不挽留。
但事实并没有发展到像一些别有用心的杂志估计的地步。理智的读者还是不少,没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跑偏,重心也依旧都放在温知秋的这篇札记上。
“在看到温知秋作家罹患脚疾的消息后,我第一个反应是不能接受。我无法想象温知秋这样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竟然是身体有残缺之人。然而在我触及温作家笔下憨态可掬的孩子,那平淡却又最戳人心底的幸福使我惭愧。
“我将人生的重心放在种种不如意上,所以我无法接受我心中完美的作家不完美。然而温知秋将全部心神都放在生活的美丽上,所以他眼中的孩子可爱又活泼,所以他笔下的每一个字眼都温柔又幸福。”
“或许这章札记和这副画就是温作家对于这件事的表态。纵使他有一项身体上的缺憾,他却还拥有着无数幸福的因素。我们这些自诩正常的平常人,才是真正有问题的人。我也是一个父亲,却看不见孩子眼中的濡慕,看不见妻子眼中的关切。只以为全天下都欠了自己一份好,所以才会钱不够花生活不够顺心,每天带着火气回家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发火。看完这章文章和这副画,我清醒的意识到,哪怕身躯正常,心不正常又能如何?”
“家里人一直以我年纪到了为理由整□□我结婚生子,我本来是极度抗拒,因为我才刚刚大学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我希望能继续每天穿着喇叭裤、烫着大卷发出去和朋友们玩,而不是待在家里做一个已婚妇女,被柴米油盐磨去我所有对生活的热情。
“然而当我看见温作家这篇札记,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狭隘。谁说孩子就一定会拖累我热爱生活,重要的是在于我是否还有一颗年轻跳动的心脏,是否愿意以美好的眼光去看待我的生活。
“我最近相看了一位男同志,并且有意愿和他组成一个家庭,我不仅希望我的孩子像阳阳一样可爱,更希望我能像温作家一样,看得见我的孩子有多可爱。同样的,我的丈夫有多体贴,我的父母有多爱我。谢谢温知秋作家的这一篇札记,虽然比起《蜀山》和《大惠山》而言,它短小又琐碎,没有惊心动魄、爱恨断肠的情感,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平淡与幸福。”
这几篇不仅仅把罗家和感动的湿了男儿眼眶,温向平看见了也是心中温暖。甚至在睡前的胎教时光,温向平还专门把这些来信念给尚在苏玉秀腹中的孩子听。
无论是谁寄来的信件,通通都会先寄到新周刊,由罗家和与小方筛查一遍后才会交给温向平。温向平也会将来信都收起,如今已经攒了几个纸箱。而其中温向平读来共情的,就会再将其另外放一个盒子――这还是温向平最近新有的爱好。
每天的胎教时光除了给未知性别的女儿儿子唱首歌,还会将这些读来心暖的信件一一读完,温向平的嗓音温润如流水,响在耳边很是动听。
揣着孩子的苏玉秀自然也将这些信都听进了耳朵,既为自己丈夫自豪,又为这些可爱的读者暖心。于是叮嘱温向平道,
“人家这么用心的给你写回信,你得更加用心的写书回报读者才行。”
温向平抚着苏玉秀已经微耸起来的腹部笑道,
“我晓得的,你放心。”
苏玉秀这才心满意足的继续听温向平拿出来的故事书。
纵使那么几家混水摸鱼的杂志没能如愿,让其趁了温知秋的便宜总还是膈应人。然而这种膈应在贾平仄和史仁相继发表对于《阳阳解九连环解不开》的评价后就荡然无存。
或许是为了避免流言,贾史二人的评论都发表在了人民杂志上,其间对于温知秋这篇札记不说十足赞赏,却也差不离。
“文字拙璞,娇儿憨态如在眼前,寥寥几笔可见功底深厚。其意天真令人会心一笑,其字精简,多则赘少则乏,实乃佳作,观其往作,则更上一层,在形在意,皆有精进,盖因其豁然心性,通达之行。”
贾平仄这篇言论虽然不如其他人的长篇大论,分量却要胜出数倍。何况与其说是贾平仄点评温知秋这篇文章,不如说是给趟了浑水的杂志报刊一个警示。
贾平仄通篇只夸赞了温知秋的文笔,对其罹患脚疾之事虽然只在最末尾提了一句,却足以看出其对于温知秋的欣赏态度。这样一位堪称国宝级的作家都这样说了,再有人揪着这事儿做文章自然就不怎么合适了。
杂志们于是纷纷将伸出的手都收了回去。贾史二人都是国宝级作家且不说,其文章晦涩难懂,因此读者都是高知识分子阶层,身后还有作协和政府的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