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节(2 / 2)
英雄末路,想来也真是让人同情感慨。
但,同情归同情,荆州一地,甚至当时的天下之间,恐怕都没有人看好当时的刘备。
所以——诸葛亮为什么最终选了这么一个穷途末路之人呢?
仔细来分析,大约是以下三点罢:
1、他不会选曹操,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了——这个人是造成他离井离乡的罪魁祸首。
2、他不能选孙权,因为诸葛亮和同时代的另一个高尚名士荀彧一样,毕生的愿景是“兴复汉室”,而江东孙坚父子,本质上是分裂中央的割据政权,于统一不利。
3、他的志愿一直都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而刘备是汉室族裔(尽管血缘已经非常远了),明正言顺。
之后,刘备听从徐庶推荐三顾茅庐,而诸葛亮隆中对策——三顾成佳话,一对足千秋。
从这时,他就开始为刘备做了政治蓝图。
而之后,就是他一步步地开始实现自己的蓝图。只短短数年,把刘备从一个流窜逃亡的败军之将,一步步扶上了拥有益州大地,可以与曹操、孙权争衡的一方王侯。
所以,从来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诸多事迹在此不做细述,我们只单来看看刘备和诸葛亮这一对“鱼水君臣”是否真的如同后世传闻中那样推心置腹。
其实,诸葛亮与刘备两人的矛盾,和荀彧与曹操的矛盾本质上是相同的。
作为心忧天下的名士,孔明和荀令君的志向都是兴复汉室,中兴东汉王朝。而刘备而曹操谋求的都是自己的霸业。所以,这样的君臣自然貌合神离。
而最后,刘备临终前永安托孤之时,他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李严同受遗诏,目的就在于制衡诸葛亮。
临终托孤,刘备的那一句“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怎么看都应该是以退为进,逼迫诸葛亮表忠心——如果真心让位,自然直接让了,何必如此麻烦?
于是,诸葛丞相也真的顺从其意,表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他用自己的余生践行了这个诺言。
再来看看后主刘禅对于丞相诸葛亮的感觉罢。 ↑返回顶部↑
但,同情归同情,荆州一地,甚至当时的天下之间,恐怕都没有人看好当时的刘备。
所以——诸葛亮为什么最终选了这么一个穷途末路之人呢?
仔细来分析,大约是以下三点罢:
1、他不会选曹操,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了——这个人是造成他离井离乡的罪魁祸首。
2、他不能选孙权,因为诸葛亮和同时代的另一个高尚名士荀彧一样,毕生的愿景是“兴复汉室”,而江东孙坚父子,本质上是分裂中央的割据政权,于统一不利。
3、他的志愿一直都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而刘备是汉室族裔(尽管血缘已经非常远了),明正言顺。
之后,刘备听从徐庶推荐三顾茅庐,而诸葛亮隆中对策——三顾成佳话,一对足千秋。
从这时,他就开始为刘备做了政治蓝图。
而之后,就是他一步步地开始实现自己的蓝图。只短短数年,把刘备从一个流窜逃亡的败军之将,一步步扶上了拥有益州大地,可以与曹操、孙权争衡的一方王侯。
所以,从来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诸多事迹在此不做细述,我们只单来看看刘备和诸葛亮这一对“鱼水君臣”是否真的如同后世传闻中那样推心置腹。
其实,诸葛亮与刘备两人的矛盾,和荀彧与曹操的矛盾本质上是相同的。
作为心忧天下的名士,孔明和荀令君的志向都是兴复汉室,中兴东汉王朝。而刘备而曹操谋求的都是自己的霸业。所以,这样的君臣自然貌合神离。
而最后,刘备临终前永安托孤之时,他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李严同受遗诏,目的就在于制衡诸葛亮。
临终托孤,刘备的那一句“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怎么看都应该是以退为进,逼迫诸葛亮表忠心——如果真心让位,自然直接让了,何必如此麻烦?
于是,诸葛丞相也真的顺从其意,表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他用自己的余生践行了这个诺言。
再来看看后主刘禅对于丞相诸葛亮的感觉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