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节(3 / 4)
柯祺严肃地说:“家兄遭此大劫,是因为那所谓的青莲教太过猖狂。臣不由有了一个想法, 若青莲教刚有些苗头时,就有人发现不对, 在源头上将这股谋逆的势力彻底掐灭, 哪里还容得了他们做大。”
因为皇上在昨日主动给柯祺看过密折, 所以柯祺现在完全可以把青莲教拿出来说事。
柯祺所提出的民间监察机构的概念完全脱离于现有的官场制度。简单地说, 就是在民间暗中挑选出一些人,他们看上去并不起眼,却有特定的途径可以把消息一层层地往上传,一直传到皇上手中。
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
现有的官场制度中已经存在监察机构了。安朝各省中都设有三司, 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是省政府,提刑按察使司是监察机构, 都指挥使司则负责指挥军事, 很少参与地方政治。三司相对而言独立,又互相制约,地方上的官场因此才能保持一定的清明。
谢二的妻子庄氏的大舅舅就是按察使。
不过,这样的监察制度并不是百分百可靠的。限于此时的通信技术, 设在各省省会的提刑按察使司并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监管了, 总有偏远的地区不受重视,不得不处在监管范围之外。同样是限于此时的通信技术, 若是官官勾结存了心要欺上瞒下,那么地方上的问题很可能就没法上达天听。再有一个,提刑按察使司的监察对象是官员, 他们往往都忽略了老百姓们的声音,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就拿青莲教这事来说吧,青莲教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先在一些小镇上混得风生水起,再渐渐朝繁荣一些的地方发展,于是地方上的官员竟然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不对。他们太脱离群众了。
老百姓们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偏远小县城中的县令究竟有没有尽到父母官的责任,某地的旱情究竟是不是像官员上报的那样严重,赈灾物资究竟能不能实打实地送到灾民手里,政绩斐然的大官究竟有没有贪了底下人的功绩……其实皇上对这一切都一无所知,这时的老百姓可没法上网发帖子去。
让皇上能真正地知晓天下事!柯祺的民间监察机构的概念就是基于这一点提出来的。
千万不要小看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柯祺穿越前的那个时空中的北京朝阳区的人民群众就是伟大的榜样!按照柯祺的想法,监察员们都来自于群众,也继续藏身于群众,他们的身份始终都是保密的。
开瑞帝顺着柯祺的折子继续往下看,很快又看到了一个新的概念:“网状管理结构?”
“如果不事先采取一些措施,民间监察机构发展到最后,肯定也会出现欺上瞒下的现象。网状管理结构尽可能地减少了欺上瞒下的发生。不过,这也使得机构的运转需要有更多的人手支持。”柯祺说。
在柯祺的设想中,一个监察员并非只负责监察一个地方。做个简单的假设,假如有某一、某二、某三共三个监察员,某一负责甲乙丙三地,某二负责甲丁戊三地,某三负责甲己庚三地,这样一来甲地就是一个并集,共有三位监察员负责监察它。与此同时,乙地除了被某一监察,同时也被某四、某五监察,它同样是并集。这些初级监察员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往上面递消息时就没法一起撒谎。
如果甲地发生的一些事,某一、某二、某三传递上去的消息却不一致,这里面就有问题了。
与此同时,每一位初级监察员又需要同时向三位中级监察员汇报消息,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知道他们上头的中级监察员会是谁。他们正好又处在三位不同的中级监察员的并集中。这样一层层的并集积累下去,整个监察网就是渔网状的了,而不是树状的。顺着其中一个点往下或者往上延伸,谁也不知道这个点会延续到谁身上去。除非网上的所有人都选择欺上瞒下,否则谎言很容易就被拆穿了。
身为上位者,开瑞帝立刻就意识到了网状管理结构的灵活和高效。它完全可以被更广泛的应用。
不过,网状管理结构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结构中需要更多的人手,而人手问题最终都可以被归结到钱上,没有钱是搞不出这样的大动作来的。柯祺只觉得非常庆幸,还好他穿越到了一个王朝的开始,国库里不差钱,老百姓们通过休养生息也恢复了一定的活力,他的很多想法才有可能被实现。若他穿越到了乱世或者一个王朝即将灭亡时,就算他有再多的想法,也会巧妇难于无米之炊。
就柯祺个人来说,开瑞帝已经是他在这种家天下的社会体系中能遇到的最好的上司了。
不过,就算国库不差钱,为了使成立民间监察机构这事具有更高的可行性,柯祺并没有脱离于实际去纸上谈兵,他的很多想法都是立足于现实的。在他的方案中,他已经尽可能把一切问题解决了。
首先,监察员从哪里来?
如果从零开始培养,先不说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就说在培养监察员时把他们聚在一起,监察员的身份就暴露了,达不到保密的效果。对此,柯祺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退伍老兵们利用起来。
因为边境不平,安朝有强制服兵役的规定。戍边军来自天南地北。每年都有不少士兵因伤退役,他们的安置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在这些伤兵中挑选一些人,让他们和别的伤兵一样领了抚恤金返回原籍,他们就完美地把自己监察员身份藏住了。因不需要另外找人手,金钱的投入也降低了。
不过,安朝的伤兵、老兵福利并不是很好,虽然这已经比前朝好了很多。这里暂且不提。
其次,传递消息的途径是什么?
想要构建一个能贯通全国的消息传递网,这是需要把真金白银往里面填的。即便开瑞帝不差钱,叫他真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他也得肉疼。对此,柯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把各地的驿站利用起来。
别以为快递物流是现代人的专属,其实古代也存在着物流现象。
用柯祺穿越前那个时空中的历史举例,唐玄宗时期,全国约有一千六百多家驿站,共两万多人从事驿传工作。安朝自然也有驿站。这种驿站是官方所设,主要为皇家、达官贵人们服务,能使得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集中向京城和中心城市流动。除此以外,物流业还要承担粮食的储存和转运工作,各地在此基础上设有仓储,能满足赈灾等需求。另外,在战争时期,驿站还承担后勤物资的转运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秋林文报》能在全国各地发行,也是因为报纸方已经选择和驿站合作了。各地的驿站每个月都能收到提前印出来的报纸,这报纸和朝廷的文书放在一起。报纸就在驿站进行售卖。
如果把这些驿站利用起来,那么民间监察机构的消息传递网就不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了。 ↑返回顶部↑
因为皇上在昨日主动给柯祺看过密折, 所以柯祺现在完全可以把青莲教拿出来说事。
柯祺所提出的民间监察机构的概念完全脱离于现有的官场制度。简单地说, 就是在民间暗中挑选出一些人,他们看上去并不起眼,却有特定的途径可以把消息一层层地往上传,一直传到皇上手中。
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
现有的官场制度中已经存在监察机构了。安朝各省中都设有三司, 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是省政府,提刑按察使司是监察机构, 都指挥使司则负责指挥军事, 很少参与地方政治。三司相对而言独立,又互相制约,地方上的官场因此才能保持一定的清明。
谢二的妻子庄氏的大舅舅就是按察使。
不过,这样的监察制度并不是百分百可靠的。限于此时的通信技术, 设在各省省会的提刑按察使司并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监管了, 总有偏远的地区不受重视,不得不处在监管范围之外。同样是限于此时的通信技术, 若是官官勾结存了心要欺上瞒下,那么地方上的问题很可能就没法上达天听。再有一个,提刑按察使司的监察对象是官员, 他们往往都忽略了老百姓们的声音,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就拿青莲教这事来说吧,青莲教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先在一些小镇上混得风生水起,再渐渐朝繁荣一些的地方发展,于是地方上的官员竟然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不对。他们太脱离群众了。
老百姓们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偏远小县城中的县令究竟有没有尽到父母官的责任,某地的旱情究竟是不是像官员上报的那样严重,赈灾物资究竟能不能实打实地送到灾民手里,政绩斐然的大官究竟有没有贪了底下人的功绩……其实皇上对这一切都一无所知,这时的老百姓可没法上网发帖子去。
让皇上能真正地知晓天下事!柯祺的民间监察机构的概念就是基于这一点提出来的。
千万不要小看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柯祺穿越前的那个时空中的北京朝阳区的人民群众就是伟大的榜样!按照柯祺的想法,监察员们都来自于群众,也继续藏身于群众,他们的身份始终都是保密的。
开瑞帝顺着柯祺的折子继续往下看,很快又看到了一个新的概念:“网状管理结构?”
“如果不事先采取一些措施,民间监察机构发展到最后,肯定也会出现欺上瞒下的现象。网状管理结构尽可能地减少了欺上瞒下的发生。不过,这也使得机构的运转需要有更多的人手支持。”柯祺说。
在柯祺的设想中,一个监察员并非只负责监察一个地方。做个简单的假设,假如有某一、某二、某三共三个监察员,某一负责甲乙丙三地,某二负责甲丁戊三地,某三负责甲己庚三地,这样一来甲地就是一个并集,共有三位监察员负责监察它。与此同时,乙地除了被某一监察,同时也被某四、某五监察,它同样是并集。这些初级监察员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往上面递消息时就没法一起撒谎。
如果甲地发生的一些事,某一、某二、某三传递上去的消息却不一致,这里面就有问题了。
与此同时,每一位初级监察员又需要同时向三位中级监察员汇报消息,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知道他们上头的中级监察员会是谁。他们正好又处在三位不同的中级监察员的并集中。这样一层层的并集积累下去,整个监察网就是渔网状的了,而不是树状的。顺着其中一个点往下或者往上延伸,谁也不知道这个点会延续到谁身上去。除非网上的所有人都选择欺上瞒下,否则谎言很容易就被拆穿了。
身为上位者,开瑞帝立刻就意识到了网状管理结构的灵活和高效。它完全可以被更广泛的应用。
不过,网状管理结构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结构中需要更多的人手,而人手问题最终都可以被归结到钱上,没有钱是搞不出这样的大动作来的。柯祺只觉得非常庆幸,还好他穿越到了一个王朝的开始,国库里不差钱,老百姓们通过休养生息也恢复了一定的活力,他的很多想法才有可能被实现。若他穿越到了乱世或者一个王朝即将灭亡时,就算他有再多的想法,也会巧妇难于无米之炊。
就柯祺个人来说,开瑞帝已经是他在这种家天下的社会体系中能遇到的最好的上司了。
不过,就算国库不差钱,为了使成立民间监察机构这事具有更高的可行性,柯祺并没有脱离于实际去纸上谈兵,他的很多想法都是立足于现实的。在他的方案中,他已经尽可能把一切问题解决了。
首先,监察员从哪里来?
如果从零开始培养,先不说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就说在培养监察员时把他们聚在一起,监察员的身份就暴露了,达不到保密的效果。对此,柯祺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退伍老兵们利用起来。
因为边境不平,安朝有强制服兵役的规定。戍边军来自天南地北。每年都有不少士兵因伤退役,他们的安置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在这些伤兵中挑选一些人,让他们和别的伤兵一样领了抚恤金返回原籍,他们就完美地把自己监察员身份藏住了。因不需要另外找人手,金钱的投入也降低了。
不过,安朝的伤兵、老兵福利并不是很好,虽然这已经比前朝好了很多。这里暂且不提。
其次,传递消息的途径是什么?
想要构建一个能贯通全国的消息传递网,这是需要把真金白银往里面填的。即便开瑞帝不差钱,叫他真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他也得肉疼。对此,柯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把各地的驿站利用起来。
别以为快递物流是现代人的专属,其实古代也存在着物流现象。
用柯祺穿越前那个时空中的历史举例,唐玄宗时期,全国约有一千六百多家驿站,共两万多人从事驿传工作。安朝自然也有驿站。这种驿站是官方所设,主要为皇家、达官贵人们服务,能使得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集中向京城和中心城市流动。除此以外,物流业还要承担粮食的储存和转运工作,各地在此基础上设有仓储,能满足赈灾等需求。另外,在战争时期,驿站还承担后勤物资的转运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秋林文报》能在全国各地发行,也是因为报纸方已经选择和驿站合作了。各地的驿站每个月都能收到提前印出来的报纸,这报纸和朝廷的文书放在一起。报纸就在驿站进行售卖。
如果把这些驿站利用起来,那么民间监察机构的消息传递网就不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