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番外圣人注意事项(4 / 4)
道理前面也说过了,刘备也能理解,这条就很快过了。
好在这一世的孔融已经在曹操的大清洗中死了,刘备也没追封考证承认过天下还有哪个姓孔的文人是确凿无疑的孔子后人,所以这一世不仅李素的子孙不能从封圣中获益,连衍生公也不可能出现了。
以后凡是自称孔子后人的,肯定都拿不出家谱,如果还非要吹嘘,那就当妖言惑众抓起来。反正官方的认定态度是“孔子的嫡系有据可考的传人,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也都是旁支末裔,不配奉祀”。
而李素对刘备说的第三条、也就是最后一条补丁,是针对东汉早期,汉明帝汉章帝试图通过“去太学讲学”来塑造自己“既是世俗君主,又是儒家新圣形象”的弊端的修正。
李素也承认,皇帝要成为信仰和实政的双重领袖,确实有好处,但明帝章帝演过了,也高估了后世子孙的抗风险能力。
既然有了失败经验,肯定不能照搬。
而李素的改法也很简单:现在不是已经从察举制改成科举制了么?雒阳的太学,可以渐渐调整功能,未来肯定是要逐步向历史上的“国子监”过渡的。
既然如此,科举下的太学贡院,性质逐步从教学往考核转变,那皇帝还讲什么课?
以后,在科举的考试环节,最后加一道殿试,皇帝亲自最终策问几个问题,把关一道,那不就是用“天子门生”这种后人都很容易理解的办法,来取代汉明帝、汉章帝那些吃力不讨好、对皇帝本人儒学素养要求过高的操作了么。
说句题外话,殿试这个制度,李素之前在科举的早期雏形改革里,一直还没提出呢,并不是一般化的制度,最多是皇帝偶尔基于“唯才是举”,对个别特别牛逼的人才,要策问召对。
李素当时不敢改太大、太伤筋动骨,也是本着一开始要极简主义、把天下士人对科举制的反对力量降到最低。
现在天下太平了这些年了,今年又要开恩科,这一科开始,把殿试形成固定制度,也还不晚。
刘备听了这个建议,也是大喜称善,同时稍微仔细想了想,也是忍不住苦笑——原因无他,主要是大汉搞的科举制度,相比于原本时空的早期科举,录取规模实在是大得多了,皇帝要亲自殿试询问鼓励每一个录取人员,那工作量也就大了很多。
毕竟,原本历史上的科举,录取出来都是县级的官员。但现在刘备和李素搞的科举,连“县分局”那些官员,都要考试录取了。
天下一千多个县,基层官员能上万,哪怕每十年、二十年轮流换一次血,皇帝到了大比之年,也得亲自召见少则五百人、多则上千人来谈话、赐宴。
哪怕每个新官说三句话,那就是三千句,皇帝也累啊。哪怕不过脑子,说三千句“爱卿辛苦了”,那也会口干舌燥的好不好。
刘备已经开始担心,将来他的子孙有没有这个精力来如此勤政,每次考试之年都做好跟下面的人聊三千句天的心理准备。
要是精力不济或者遇到怠惰的昏君,估计得想办法群发了。 ↑返回顶部↑
好在这一世的孔融已经在曹操的大清洗中死了,刘备也没追封考证承认过天下还有哪个姓孔的文人是确凿无疑的孔子后人,所以这一世不仅李素的子孙不能从封圣中获益,连衍生公也不可能出现了。
以后凡是自称孔子后人的,肯定都拿不出家谱,如果还非要吹嘘,那就当妖言惑众抓起来。反正官方的认定态度是“孔子的嫡系有据可考的传人,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也都是旁支末裔,不配奉祀”。
而李素对刘备说的第三条、也就是最后一条补丁,是针对东汉早期,汉明帝汉章帝试图通过“去太学讲学”来塑造自己“既是世俗君主,又是儒家新圣形象”的弊端的修正。
李素也承认,皇帝要成为信仰和实政的双重领袖,确实有好处,但明帝章帝演过了,也高估了后世子孙的抗风险能力。
既然有了失败经验,肯定不能照搬。
而李素的改法也很简单:现在不是已经从察举制改成科举制了么?雒阳的太学,可以渐渐调整功能,未来肯定是要逐步向历史上的“国子监”过渡的。
既然如此,科举下的太学贡院,性质逐步从教学往考核转变,那皇帝还讲什么课?
以后,在科举的考试环节,最后加一道殿试,皇帝亲自最终策问几个问题,把关一道,那不就是用“天子门生”这种后人都很容易理解的办法,来取代汉明帝、汉章帝那些吃力不讨好、对皇帝本人儒学素养要求过高的操作了么。
说句题外话,殿试这个制度,李素之前在科举的早期雏形改革里,一直还没提出呢,并不是一般化的制度,最多是皇帝偶尔基于“唯才是举”,对个别特别牛逼的人才,要策问召对。
李素当时不敢改太大、太伤筋动骨,也是本着一开始要极简主义、把天下士人对科举制的反对力量降到最低。
现在天下太平了这些年了,今年又要开恩科,这一科开始,把殿试形成固定制度,也还不晚。
刘备听了这个建议,也是大喜称善,同时稍微仔细想了想,也是忍不住苦笑——原因无他,主要是大汉搞的科举制度,相比于原本时空的早期科举,录取规模实在是大得多了,皇帝要亲自殿试询问鼓励每一个录取人员,那工作量也就大了很多。
毕竟,原本历史上的科举,录取出来都是县级的官员。但现在刘备和李素搞的科举,连“县分局”那些官员,都要考试录取了。
天下一千多个县,基层官员能上万,哪怕每十年、二十年轮流换一次血,皇帝到了大比之年,也得亲自召见少则五百人、多则上千人来谈话、赐宴。
哪怕每个新官说三句话,那就是三千句,皇帝也累啊。哪怕不过脑子,说三千句“爱卿辛苦了”,那也会口干舌燥的好不好。
刘备已经开始担心,将来他的子孙有没有这个精力来如此勤政,每次考试之年都做好跟下面的人聊三千句天的心理准备。
要是精力不济或者遇到怠惰的昏君,估计得想办法群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