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番外航海先锋周公瑾(2 / 3)
“丞相,那若是扶桑并非一个长岛、而是另一片不亚于中原面积、但又蛮荒的巨洲呢?沿着海岸继续往东北航行,属下等自然敢接令。但如果一直找不到尽头,航行到何处为止、才允许调头呢?还请丞相明示。”
周瑜长了个心眼,他也怕李素让他无止尽地航行,万一一直往世界尽头去呢?
就算贴岸航行没危险,总会到越北越寒冷的地方,最后估计就是冰天雪地,连食物补给都弄不到,不回头就只有冻死饿死。
所以,总得让上司划下道来,到底走多远没看到尽头就能折返。
李素不能直接预演未知世界,那样会穿帮,所以他只能选择先花点时间,给周瑜和甘宁科普一点基础常识和信心——主要是先给周瑜扫盲,甘宁算捎带的。
因为李素知道,以周瑜的智商,还有可能理解,甘宁就得等别人理解并执行后,他不管是否理解再往下莽。
李素就从“为什么在海上看到来船,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为什么船体瞭望台越高,可以看得越远”这些航海家们都能够理解、并且深有同感的点切入,
然后慢慢把他这些年教诸葛亮“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这些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慢慢铺开。过程中,李素还结合了一些诸葛亮主笔整理的书面教材。
谁让李素自己懒,也不擅长用文言文写理科教材呢。所以前些年他教导诸葛亮的时候,他自己都是口述,但没有形成文字教材。还是诸葛亮这个被教的对象,自己把课堂笔记整理下来,形成的教材。
现在李素要转授给其他人,就非常方便了,直接拿来就用。
颇有几分“孔子拿着已经成文的《论语》教课”的诡异感。
李素把基础知识铺垫完之后,最终跟周瑜灌输:
“……所以,大地周遭只有八万里,天下不存在什么大地之广无穷无尽的说法。只要你们一直往东北航行——当然,到了极北之后,哪怕不转向,也会自然而然变成向南,所谓极北而南——航行八万里后,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
当然,如今的海船不可能不补给淡水饮食就航行八万里,就算装足够多的物资,船怕是也撑不住,得修补,所以也不会真让你航行那么远。
只要你们肯义无反顾往东北方继续远航半个冬天的时间,估计到了腊月之前,西南风和西南而来的洋流肯定会越来越弱。
这一点,跟中原也是相似的嘛,公瑾你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无非中原春夏是东南风,秋冬是西北风,这儿成了西南风和东北风。
等到洋流风向都被寒潮、寒流彻底控制时,你就是想继续往东北而去,怕是也难以行进,到时候再折返就是。
不过最好是看看在此之前,能不能找到扶桑列岛最东北端的尽头在哪儿。如果找到了,那就环列岛一周,争取从扶桑列岛朝着鲸海的那一侧返航,也好多发掘探索更多蛮夷的状况。”
李素口中的鲸海就是曰本海,他这次要求的航路,就等于是争取至少环绕曰本列岛一周。
如果周瑜能航行得更远,比如发现库页岛或者是顺着千叶群岛发现勘察加,那李素也乐见其成,就当是意外之喜了。
李素的这番教诲,恰好命中了周瑜自以为得意的地方——周瑜算是如今华夏大地上,最擅长使用季风的那一批将领了。
历史上他能火烧赤壁,这一世他也依然在当初江东之战的最后阶段,试图利用李素的五牙战舰重心过高、抗风浪性较差,而试图引诱李素到对他有利的地形和天候下作战。
只可惜李素有跨时代的技术开挂,周瑜再擅长用风向,当初也是徒劳。
现在李素告诉他,可以靠钻研季风远洋探险,周瑜自然对安全性有了极大的信心。
不管怎么说,可以挑战一下,至少不用担心出危险。
风险控制好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收益问题。
周瑜不由开始琢磨,这种探索到底有多大收益?
毕竟就算没什么风险,但要是做成了也没多大好处,那也犯不着抢着做。丞相也不可能欺上瞒下、因为你搞个地理探索,就给你增加封侯对吧?
周瑜下一步,便委婉地表达了他这方面的担心。
好在对这个问题,李素也是很擅长画大饼的。金山银山的事儿不能拿来说,李素就用物种发现的好处来给周瑜甘宁安利。 ↑返回顶部↑
周瑜长了个心眼,他也怕李素让他无止尽地航行,万一一直往世界尽头去呢?
就算贴岸航行没危险,总会到越北越寒冷的地方,最后估计就是冰天雪地,连食物补给都弄不到,不回头就只有冻死饿死。
所以,总得让上司划下道来,到底走多远没看到尽头就能折返。
李素不能直接预演未知世界,那样会穿帮,所以他只能选择先花点时间,给周瑜和甘宁科普一点基础常识和信心——主要是先给周瑜扫盲,甘宁算捎带的。
因为李素知道,以周瑜的智商,还有可能理解,甘宁就得等别人理解并执行后,他不管是否理解再往下莽。
李素就从“为什么在海上看到来船,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为什么船体瞭望台越高,可以看得越远”这些航海家们都能够理解、并且深有同感的点切入,
然后慢慢把他这些年教诸葛亮“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这些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慢慢铺开。过程中,李素还结合了一些诸葛亮主笔整理的书面教材。
谁让李素自己懒,也不擅长用文言文写理科教材呢。所以前些年他教导诸葛亮的时候,他自己都是口述,但没有形成文字教材。还是诸葛亮这个被教的对象,自己把课堂笔记整理下来,形成的教材。
现在李素要转授给其他人,就非常方便了,直接拿来就用。
颇有几分“孔子拿着已经成文的《论语》教课”的诡异感。
李素把基础知识铺垫完之后,最终跟周瑜灌输:
“……所以,大地周遭只有八万里,天下不存在什么大地之广无穷无尽的说法。只要你们一直往东北航行——当然,到了极北之后,哪怕不转向,也会自然而然变成向南,所谓极北而南——航行八万里后,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
当然,如今的海船不可能不补给淡水饮食就航行八万里,就算装足够多的物资,船怕是也撑不住,得修补,所以也不会真让你航行那么远。
只要你们肯义无反顾往东北方继续远航半个冬天的时间,估计到了腊月之前,西南风和西南而来的洋流肯定会越来越弱。
这一点,跟中原也是相似的嘛,公瑾你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无非中原春夏是东南风,秋冬是西北风,这儿成了西南风和东北风。
等到洋流风向都被寒潮、寒流彻底控制时,你就是想继续往东北而去,怕是也难以行进,到时候再折返就是。
不过最好是看看在此之前,能不能找到扶桑列岛最东北端的尽头在哪儿。如果找到了,那就环列岛一周,争取从扶桑列岛朝着鲸海的那一侧返航,也好多发掘探索更多蛮夷的状况。”
李素口中的鲸海就是曰本海,他这次要求的航路,就等于是争取至少环绕曰本列岛一周。
如果周瑜能航行得更远,比如发现库页岛或者是顺着千叶群岛发现勘察加,那李素也乐见其成,就当是意外之喜了。
李素的这番教诲,恰好命中了周瑜自以为得意的地方——周瑜算是如今华夏大地上,最擅长使用季风的那一批将领了。
历史上他能火烧赤壁,这一世他也依然在当初江东之战的最后阶段,试图利用李素的五牙战舰重心过高、抗风浪性较差,而试图引诱李素到对他有利的地形和天候下作战。
只可惜李素有跨时代的技术开挂,周瑜再擅长用风向,当初也是徒劳。
现在李素告诉他,可以靠钻研季风远洋探险,周瑜自然对安全性有了极大的信心。
不管怎么说,可以挑战一下,至少不用担心出危险。
风险控制好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收益问题。
周瑜不由开始琢磨,这种探索到底有多大收益?
毕竟就算没什么风险,但要是做成了也没多大好处,那也犯不着抢着做。丞相也不可能欺上瞒下、因为你搞个地理探索,就给你增加封侯对吧?
周瑜下一步,便委婉地表达了他这方面的担心。
好在对这个问题,李素也是很擅长画大饼的。金山银山的事儿不能拿来说,李素就用物种发现的好处来给周瑜甘宁安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