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番外师夷长技制别的夷(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在太史慈心目中,他觉得这些飞梯都不需要用上——木头墙有什么好登墙的?直接撞倒不就好了?
  结果,太史慈还真为他的轻敌,略微付出了一点代价。
  好多公孙家部队守卫的堡垒,还真就坚固难攻,轻型的投石砸击和撞木撞墙,居然几乎没有效果。而且三韩人擅长弓箭、射术精准的优势,在守城墙时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好几处县城的试探进攻,都以汉军付出了百十来人的伤亡为代价,不得不暂时撤回来。
  而守军只是被汉军以神臂弩覆盖墙顶抛射、射杀了一些。虽然守方伤亡也不低,可汉军毕竟是统一了天下的久战之师,跟这些蛮夷之地的敌人换命,显然是不划算的。
  ……
  太史慈不得不略作休整,搜集情报思索对策。
  “这些三韩蛮夷的木墙怎么那么难撞塌?看上去不是跟中原那些夯土砌尖桩的营垒差不多么?打这种堡垒冲车还不够?”
  回营之后,太史慈立刻招来部下几个负责具体攻城战的副将,好生盘问。
  几个部将也各自陈述了一些困难,说法不一,总之是强调三韩的防御工事确有独到之处,让太史慈有些郁闷。
  他这边正开着战争会议呢,另一边赵云听说他进攻受挫,也派了人过来协调,交流经验。来的人正是田豫,他更了解情况,撞见这场面,就给太史慈一方的将士们讲解。
  “太史将军稍安勿躁,这些敌人虽为蛮夷,但筑城之法还真是确有其独到之处,某久居辽东,对三韩、扶余多有了解,故而知之。”
  太史慈耐着性子,虚心求教:“哦?愿闻其详。”
  田豫便用他们的实战经验来解说举例:“将军您抵达之前,我军在骠骑将军率领下,也攻破迫降过十余处汉江南岸的烽火台堡垒,那些容易打的都被骠骑将军顺手拿下了,所以留给太史将军您的就难啃一些。
  某曾进入过几座攻下来的烽火台堡垒看过,果然印证了战前的猜想,这些蛮夷修堡垒,都是用的扶余以巨木为筋骨之法,中实夯土。
  故而极为厚重坚固,可不能以中原的夯土埋木桩式的营垒视之。而且此物造价低廉,建设快速,故而可以广筑堡垒,比中原更为俭省。”
  太史慈听了这个简略的概述,还有些似懂非懂,只是不得不相信敌人在防御死守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田豫也觉得这样讲解效果不好,就邀请太史慈去一座赵云之前拿下的烽火台堡垒实地看一下。
  太史慈一行策马出营,来到汉江之滨,田豫带着他们登上一座被半拆卸研究的陷落堡垒,太史慈这才看得分明。
  原来,扶余人筑造木质堡垒,是拿粗大坚实的圆木,一部分沿着墙体长度排布用的木头就不砍,另一部分沿着墙体厚度方向排的,就砍成八尺长的段子。
  两者先搭成“井”字形的交叉长方格——嗯,说“井”字形还有点过了,因为四周露出的部分没那么长,确切地说应该是介于“井”字和“口”字之间。
  第一层两根横放的、上面一层就两根纵放,第三层再是两根横放……然后搭到足够高,就疯狂往框子里填土,一直到填满为止。
  木头和木头搭接的位置,为了确保稳固,所以稍稍拿木锛刨平一点,好让两个平面的部分搭在一起。
  当然,这样的搭建,还是会在每层纵横木头之间留出比较大的缝隙,夯土填进去压实的过程,会有很多土从木框缝里漏出来,但施工的人也不管,继续往下塞,塞到彻底夯实为止。
  这样筑出来的堡垒,墙体还是会呈现一定的坡度,跟重力坝一样,下面被漏出来的土堆得更宽,上面窄一点,还是比较容易被沿着墙爬上去的,但结实绝对结实。
  毕竟墙体有八尺厚甚至一丈后,中间的木框子等于是起到了钢筋笼一样的效果,投石车都不太容易砸毁。
  也亏得太史慈不是穿越者,所以他只是觉得这玩意儿精妙,没看出别的端倪来。
  而要是让李素今天亲自来检阅,看到这种扶余人的原始堡垒,他肯定会诧异——这货怎么跟一千年后,罗斯人征服西伯利亚时修的克里姆林那么像?
  殊不知,历史上罗斯人就是从东北渔猎民族那儿扩散过去的技术,发展出征服寒温带原始森林所需的堡垒的。
  “克里姆林”这个词,一开始就是指罗斯人在寒温带原始森林里修的木质要塞,也兼作冬季伐木人的聚居堡垒。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